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社会

草市口,繁华落尽只留记忆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有“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也有总督漕运公署、明祖陵、京杭大运河等历史遗迹,当然,还有那些充满历史质感的老街老巷——花街、草市口、牛行街、驸马巷、上坂街……这些老街老巷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坐标,串联起来就是淮安的昨天和今天。

                          

                刘亚老人说,这是丰济仓门前残留下来的青石板路,草市口的

                尽头就是丰济仓。   金海洋 摄

  位于清浦区西大街的草市口,原为卖柴火之处,而今,名字依旧,市已不在。

  “喏,还有几块原来的青石板摆在路边呢。”从西大街拐进草市口,巷口第一家是个煎饺店,据说两代人在此卖煎饺。店里一位50岁左右的师傅指了指店边的一块青石板说,这就是原来草市口铺的石板。

  “草市口的历史,我们这代人不是太清楚了,你找刘老吧,他或许知道。”师傅正说着,一位穿深蓝色对襟褂的老人从巷子另一侧的家里缓步走了出来。他叫刘亚,今年74岁,从父辈时就在草市口住,可以说是草市口的活历史。

  说起草市口的前世今生,他指着巷子对面乐园小区的位置说,“草市口原来穿过西大街一直通到南侧,那儿有个广场,卖柴火的、卖秸秆的都在那里。”刘老说,明清时期是草市口的鼎盛期,由于丰济仓就在草市口的北尽头,每年10月秋收结束,从运河运来的全国各地的粮食都会集中到这里,苦力再将粮食从船上转运到丰济仓,来回在草市口巷穿行,而巷子里做小吃的也就随之多了起来。

  刘老还记得,那时巷子两边一溜的槽门,做糕点的、做大饼的、卖酒的,幌子招摇,好不热闹。当时还有调侃草市口小吃的顺口溜,“丰济仓影壁高又高,陈大娘糕点黏焦焦,孔四家茶水不翻泡,井家馄饨没胡椒,朱家大饼杀人刀”。

  民国时期,草市口算是当时城市的中心,各种杂耍艺人、敲大鼓说书的都会来此卖艺。他童年玩耍的主要场所就是这里。刘亚说,樵夫卖完柴火后会顺便从市面上买点肉或油条什么的带回家。油条是用草绳系在扁担后面的,远看像条辫子。肉也用荷叶包起来,用绳子系起挂在扁担前面,晃悠悠的往家赶。而城里人大半是上午忙碌,到了下午,有些人手捧一壶茶到草市口听说书,或是看杂耍,过得很悠闲。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不再允许私人经营,草市口小吃一条街的繁荣逐渐消失,做小吃的也渐次离去。后来,西大街道路又进行了拓宽,把草市口拦腰截断,从此繁华不再。

  现在的草市口,巷子仍在,路已非原来的青石板,房子也不再是青砖灰瓦,而成了红墙瓦房。昔日繁华的见证,只剩那几块折断的青石板和留在刘亚老人脑中的记忆。

  社区记者 金海洋 通讯员 杨义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