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吕德钊。 台传媒记者李洲洋摄
人物名片:吕德钊,男,1935年11月出生,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过司号员、卫生兵等。1951年至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5月转业来到天台县人民医院,1995年12月光荣离休。
吕德钊口述 台传媒记者李 奔整理
流浪少年参军入伍
记得小时候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后来,我实在饿得受不了,离开了家,沿着运河往南边流浪到苏州,一路上靠要饭活下来。
1949年5月,我遇到了解放军。我知道军队里有饭吃,马上求他们让我入伍。那时候,我年纪尚小。不过,首长看我蛮机灵的,意志也较坚定,就收留了我,让我做了张姓主任的通讯员。
同年5月27日,我刚加入军队没多久,上海解放了。那时候,我们扎营在上海滩。战役胜利,我们这群小兵觉得很不真实,但回过头来想,确实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被整编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三师第13团,一路南下到了福建厦门。我知道,这次南下跟以前流浪不一样,我的人生即将迎来大改变。
在福建,我随部队学习了7个月的卫生医疗知识,学得很认真,表现也比较突出,结业后被分配到师部卫生队,成了一名卫生兵。
抗美援朝救死扶伤
1951年2月,接上级命令,我们全师北上参加抗美援朝,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才到辽宁丹东。路上很冷,我们互相抱着取暖。那时,我还不满16周岁,大伙儿都很照顾我。我也知道,这是最后的温馨时刻,上了战场,谁都有可能回不来。
跨过鸭绿江,我们来到了朝鲜新义州,驻扎在坑道和窑洞里。我担任药剂员,给伤员配制药品制剂、消毒药水、葡萄糖水等,还要负责运输这些东西。
那时候条件很苦,外面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没有水,我们就把积雪加热化开。敌军飞机天天在头上飞,不断有受伤的志愿军战士被送来,我们配制药品都来不及。本来运输伤员的都是朝鲜人民,但伤员实在太多,我们小组后来也主动参与这项工作。如果有伤员伤太重,还要转送到上级医疗点去。
战况惨烈啊!前后五次战役,我们不知道损失了多少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连毛主席的儿子也牺牲了。有一次,敌人的炮弹从天而降,正好落在坑道里,一个班的战士就这么没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我们每天都在坑道里来回,救完这个治那个,手脚都麻木了,一天最多吃两顿饭,更别说睡觉了。
有一次为了躲避敌机轰炸,我跟医疗队长外出转移药品。他比我高,出去时在我前面。后来,他主动跟我换了个位置,结果遇到了敌袭!队长就这么在我身边倒下,而我只受了点皮外伤,拼命跑到安全的地方。
没有队长,我可能永远“留”在朝鲜了。他的名字叫陈池,我记一辈子。
转业从医扎根天台
战场上的日子难熬,不过也锤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我们都相信,坚持一定能胜利。
1953年夏天,我们打了金城反击战,全军表现出色。我们也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嘉奖,全师有上百人立功,三个人获特等功,我们团获得了三等功。
同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国前,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看我们,送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和平鸽纪念章,还带来了文艺汇演。战士们都很高兴,精神大受鼓舞。我想,如果陈池他们都还在,那该多好啊。
回国后,我还参加了针对“东山岛”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残匪的剿匪行动。那时候,我们的炮兵部队很厉害,全军出名,这都是在战场上练出来的。
1956年5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转业到浙江。我和战友林福堂、魏修功一起,三个人转业到原属宁波地区的天台县,就职于天台县人民医院。
在天台,我结婚生子,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我曾经到浙二医院和台州医院潜心进修,学成回来后成了麻醉科的一名老师傅。可以说,天台县人民医院后来的麻醉师大多是我的学生。
这一干就是几十年。1995年,我离休了。不过,因为医院人手不够,我直到2000年才正式离开岗位。
希望年轻一代能像我们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好好学习、积极工作,多为人民群众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