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老战士来淮凭吊战友,看着狼藉的纪念亭流下了泪水;
1998年,三名中学生致书市长,成立“迅雷小队”,承担纪念亭维护工作;
■11月20日和21日,淮海晚报连续两天报道了清浦区环城西路与人民南路交叉路口西南角的“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的破败脏乱现状,有市民呼吁加强对纪念亭的保护,但一直没有找到管理单位一事,日前,一位市民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称纪念亭的具体管理单位可能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往事:老战友面对纪念亭流下泪水 三名中学生为纪念亭上书市长
市民武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本报关于纪念亭的报道,使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武先生说,1997年清明节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在“面对面”栏目中披露了一则有关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的一件事:一位浙江藉的老战士专程来到曾浴血战斗过的淮阴城,凭吊已长眠地下的战友,可是当他站在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前,却目睹了这块当年洒满攻城将士鲜血的圣地上如今垃圾成堆,肮脏不堪;石柱上油漆斑驳脱落;石碑上还有乱涂乱画的痕迹。老战士认为纪念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禁不住为那些曾经与他并肩奋战,为攻克淮阴城而捐躯的战友们深感痛心。他伫立在“衣衫褴褛”的石碑前足足3个小时,随后,老人奋笔写信到中央电视台予以曝光。
1998年的一天,淮阴中学高一(6)班语文老师沙志诚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某一视点入手写一篇调查报告。
学生张茜娟在母亲的提醒下,想起了之前一年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一事。她和另两位同学徐克、戴书捷商量成立了一个名为“迅雷小队”的调查组,详细调查了纪念亭的现状,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时,他们还想为改变纪念亭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做点什么。
三人想到了“上书市长”,张茜娟在信中写出了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并转交到市政府。当年3月10日,时任市领导陈从亮接到三位中学生的来信后,立即在信上写下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给孩子们一个答复”。
武先生说,时任市创建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协调科刘晓华科长领衔主办此事。通过联系他很快获知,管理这个纪念亭的任务市政府已于几年前明确交给了文化管理部门了,他当即与市文化局及具体负责管理的单位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联系,并协同相关人员现场考察。
通过考察,他了解到自从中央电视台将浙江那位老战士的信曝光以后,市里很重视,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加强纪念亭管理的计划,市创建办也组织有关部门对纪念亭周围垃圾进行了突击清理。从管理效果看,有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所囿,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随后,刘晓华科长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又认真负责地及时复信三位中学生,对来信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一一作了答复。
武先生说,市领导的回复让淮阴中学的学生们深受鼓舞,当年清明节前夕的4月3日下午,校政教处、校团委组织全校40多名班团干部与张茜娟等9名保护革命史迹的志愿者,一起来到经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派员油漆一新了的纪念亭前,并在纪念馆负责同志的配合下,举行了庄严的授旗仪式。志愿者代表徐克从校政教处王瑜主任手中接过队旗——上书:“淮阴中学志愿者服务队保护革命史迹分队”。仪式结束后,志愿者们在纪念亭周围开始植树除草、打扫卫生。这以后,每个星期四的下午,那儿准会出现这群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武先生说,当年市内外一些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关注。从当年这件事处理经过来看,当年纪念亭是交由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具体负责管理的。记者检索网络资料,发现的确有文章记载此事,比如,“江苏文明网”刊发于2011年5月24日的名为《“铁军精神”作旗帜 争做开明好少年》的文章中开头第一段写道:1998年,三位淮阴中学学子致书市长,并成立“迅雷小队”,承担“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的维护工作。七年之后,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45位新四军老战士在市开明中学相聚,他们中最大的已经85岁,最小的78岁,此来是为了缅怀因解放淮阴城长眠于此的革命战友,是为了播撒“铁军”精神的革命火种。
回应:当年的管理者早已没有职责 只是偶尔义务打扫卫生
记者来到淮海南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说明武先生反映的情况后,相关负责人称,对武先生反映的具体事情不太清楚,目前,纪念馆的展厅中有一部分关于淮阴攻城战斗的展示内容,但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目前不归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负责管理,纪念馆方面只是偶尔去义务打扫一下卫生,也不清楚现在具体由哪家管理。
为证实所言不虚,相关人士还给记者出示了2005年获颁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面的业务范围只包括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本部和曾经由该单位负责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确没有“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该人士说,如果纪念亭归他们管理,会写在证书上面。
至此,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的管理部门似乎再次无处可寻。
晚报记者 李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