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民生

精神病患者为何一再流浪?

      2月28日、3月11日、3月22日、4月6日……这是市救助站《求(受)助人员交接表》中的交接日期记录,而这些记录中的救助对象姓名显示的却都是一个人——戚光(化名)。短短的3个月,他在市救助站进进出出10多次,俨然成了市救助站里的常客。

  □晚报记者 李昱 通讯员 姚玉能

  ■投石砸人

  “武疯子”伤人又伤己

  5月11日,戚光再次被警车送进了市救助站。“过来的时候,民警说又是在人民大会堂那边扔石头,怕砸到人给送来的。”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对戚光很熟悉,“他有智力残疾,是淮阴区人,一跑出来就喜欢在人民大会堂那边转悠,用花坛里面的鸡蛋大小的石头砸人。”昨日,记者在救助站见到了戚光,他目光呆滞地盯着人微笑,似乎并没有什么危害性。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戚光是个“武疯子”,尽管目前很温和,但是会阶段性地发作。“他会生吃活鸡,见到生猪肉也硬啃,见小孩就掐,见到警察就拿鹅卵石砸……”说起戚光的危害性,工作人员连称其破坏性很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不知道好歹,万一吃到有毒的东西,对自己也有危害啊。”

  ■看管不住

  母亲用铁链将其锁在床边

  昨日,记者随同工作人员一同护送戚光回到了在淮阴区新渡乡的家。对于儿子的智力障碍,戚光的母亲显得很是无奈,称家里还有地要种,老伴也70多岁了,没有人能一直看管他。“我都用铁链子把他拴着的,没想到还是跑了。”

  戚光母亲领着工作人员和记者来到戚光的床边,指着边上系着的一条铁链说,这便是用来防止戚光跑掉的“措施”。因为害怕儿子拴着铁链磨脚,她还特意在铁链上绑了布条。“可能是他蹭着蹭着,把布条蹭掉了,铁链有了空隙,就这么滑跑了的。”戚光的母亲告诉记者,自己跟老伴都出去找过,但是“淮安这么大,跑到城里去,根本不容易找到!”

  ■反复救助

  工作人员也很无奈

  “每次送过来,或者我们在街上发现,我们都会进行救助。”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对于像戚光这样的智力障碍患者,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应当予以照顾”,而获悉其住所地的,就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妥善安置。

  “但是每次送回去,没多久就又跑出来了。”工作人员称曾多次将其转交到淮阴区民政局,区民政工作人员也与戚光的父母沟通并达成一致,答应其父母只要看管好戚光,每月可给予200元的经济救助,“我们也呼吁他们家人能够做好监管工作,其实他的家庭条件也还可以,建议送去医院进行治疗、看护。”

  “救助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对于这种重复救助,我们也很无奈。”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以往也接受过不少重复救助的案例,但像戚光这样3个月内救助10多次的实在是比较少。据了解,今年1月至今,市救助站已救助了70多名智力障碍流浪乞讨人员。“虽然也有定点收治医院,但一方面医院收治容量也有限,另一方面费了很大力气找到其居住地送回去,又出现再次出走流浪街头的现象。”工作人员呼吁,流浪精神病人家庭应切实担负起监护责任,社会救助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妥善救助、救治患有智力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