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淮安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0.2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77%。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9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39%,养老问题日趋突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养老问题,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当今,老年人生活有什么困扰?他们会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解决养老难,我们应如何努力?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晚报记者 陈金鑫 彭智
社会养老机构正逐渐成为老人的一种选择。陈金鑫 摄
看病难仍是“老大难”
年老体弱,往往会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病痛。然而,困扰身心的不仅是老来疾病。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给医疗资源和相应的配套服务措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看病难”仍然是困扰老年人的“老大难”。
市区北京北路夕阳红广场是远近闻名的老年活动中心。家住北京新村的汤奶奶,今年70岁,与大多数老人一样,每天都陪着老伴到这里来遛遛,散散心,活动活动筋骨。
“人老了,到哪都不方便,出门上下楼,买菜过马路,生病上医院,处处都难。”汤奶奶说,老伴今年75岁了,去年得了脑血栓住了两次院,自己又有糖尿病,每次去医院跟遭罪似的。“排队的人很多,年老体弱,哪受得了长时间的排队等待?”
汤奶奶曾与老爷子一道在某军工厂工作,从无锡到宜昌,80年代回淮安老家,是生产潜水艇和炮弹等军工产品的工程师,如今已退休多年。汤奶奶告诉记者,“工作地方换得多了,每到一个地方工龄另算,结果退休金比原来无锡那边老厂的同事少一半,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现在退休金不到1500元。”因老伴生病住院后,高额费用使家里陡增了经济压力,捉襟见肘的退休金已无法补贴家用。说起老来养老费用高,就医难的问题,汤奶奶脸上浮出一丝愁容。
“上医院看病比较闹心外,还有很多卖老年人保健品的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汤奶奶说,经常有人给老人发宣传单子,说是送给老年人的小礼品,“老人有时爱贪小便宜,被人一哄,就信了,后来通知到一个地方开会,没想到是让交钱,不给钱还不让走,甚至跑到家里好几次。”汤奶奶说起这事气愤不已,“现在家里堆了几千元的治白内障的保健药品,一点用都没有,人老糊涂,经常上当,花了大钱受骗后还不敢给子女说,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老人告诉记者,虽然生活中遭受了种种困扰,但还有一点值得欣慰,那就是“一家大小相处得非常和睦”。汤奶奶说,自己坚持给孙子做饭,婆媳相处融洽,饭菜咸淡不怨,心里很舒坦。“子孙孝顺,现在竞争压力大,每天要上下班,哪忍心让他们分心来照顾自己啊,能挺过来的就都克服了”。
一群老人,左右都是孤独
对于年近迟暮的人来说,不仅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更有强烈的感情需求。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很多空巢、独居老人在生活中表现得十分脆弱,不仅生活起居上缺乏照应,精神上的孤寂感也成为困扰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实,老人的左右仍旧是孤独的老人。
下午三点多,家住河畔花城的段大爷如平日一样,坚持散步到这里来会会老友们。
段大爷今年86岁,从上海一家企业退休后回到淮安老家养老,子女大多都在上海,身边本就不多的亲人还要忙着上班,他闷在家里无聊就喜欢出来走走。“老伴儿走得早,落叶要归根,就想回淮阴养老,就是子女不在身边有点闷。”段大爷告诉记者,想家里人了,就要求他们经常打电话回来,子女每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淮阴跟大城市还是比不了,那里每条街道,每个社区都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在那里可以看戏听曲,可供消遣的有很多,此地太少了。”段大爷喜欢把淮安老家称作“淮阴”、“此地”,既想落叶归根,又觉得“此地”美中不足。“在上海,每到重阳节,里弄里就有人送重阳包,送节日慰问,在那边还有亲人陪在身边,你看这冬天就要来了,老年人要是身边没个活动中心,还真是不方便。”
在随机采访的几位老人中,多数老人都是独守“空巢”,子女即便不在外地,平时工作太忙,在家也很少陪老人说话,而外面供老年人娱乐活动的地方也很少,于是心里总觉得“没个落处”。
养儿防老不再“靠谱”?
“养儿防老”是国人传统心理。然而,随着“421家庭”越来越多,寄希望于子女养老似乎越来越不“靠谱”。另外,子女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也让他们难以腾出精力照顾好父母。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很多家庭开始考虑养老院养老,一些老人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或是不在身边,也主动要求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10日下午,淮安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608房,徐英、徐长根、马秀英三位老人正在聊天,20余平方米的房间有电视还有卫生间,显得很是干净宽敞。
今年89岁的徐英已经在老年公寓住了十多年,育有4儿2女的她本可以在子女身边颐养天年,但是她选择在养老院度过余生。“相比住家里,在养老院住得更加自由些。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生活习惯不一致,有时太忙顾不上照应,这我能理解,毕竟我们都年轻过。”徐英说,住养老院的想法是她自己提出来的,起初子女们都表示反对,可日子久了,大家也就渐渐习惯了。“家里人有时来看看我,有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徐英说,今年春天,家里提前为她庆祝90岁生日,一家人坐飞机去北京玩了几天,为她了却了一桩心愿。
由于市社会福利中心国庆期间才乔迁新址,老年公寓里住户还不多,徐英显得稍微有些失落。“希望多点老人搬进来,以前可热闹了,老年活动室里同时有七八桌麻将‘开战’……”
80岁的徐长根在老年公寓住了近五年,有4个子女就在淮安生活。他说,住在家里让他觉得憋得慌。“现在都是楼房,邻居间不怎么来往,子女上班之后,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有看电视打发时间,还是养老院里热闹,大家打打牌聊聊天。”
“看我在这里生活得好,气色不错,子女也就放心了,想开了。”87岁的马秀英说。
记者发现,寄养在这里的大多数老人并非“空巢”,都有子女在身边。
“老年公寓的老人分为‘三无’老人和社会寄养两种,前者接受政府救助,后者则属于自费住进养老院。根据房间类型、护理级别不同,每个月的收费在900元至2000多元不等。”市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罗前新介绍,福利中心可为老人提供包括食宿、看护、文体活动、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多方面服务。
“由于刚搬新家,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但我们预计600多张床位全住满不成问题,长期看依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罗前新表示,入住老年公寓需要申请和预约,目前已有200多人正在“排队”。
养老模式期待更多创新
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未来,我们的养老到底靠谁?靠社会还是靠子女?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养老福利服务的压力日趋加大,我们也开始对养老模式进行探索,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一条思路。”市民政局老龄处处长王惠林表示,对老人全方位的日间照料是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最大区别。“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我们鼓励老人在社区养老,白天由社区照顾,晚上回家与子女团圆。”
此外,记者了解到,淮安市在这方面有益的尝试还包括清河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虚拟养老院,建立了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制度;盱眙马坝正在建设功能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类似的“老年人驿站”,让社区外的老人也能享受到福利。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乡社区已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97个(城镇298个,农村599个),覆盖所有城镇社区和45%的农村社区(村)。农村敬老院130所,床位13528张。公办养老机构7个,床位数1876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达22.1张。记者注意到,全市89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获省里认定的AA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有44个,占比还不到5%。“我们正在创建更多服务项目更多、功能更加完善的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王惠林说。
与此同时,截至去年底,淮安共有民办养老机构35个,床位数2331张。
“淮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周华表示,尽管民办养老机构在淮安已有十多年历史,但被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仅是近两年的事。
“观念的变化将带动产业的变化。”周华认为,养老服务业还没有被充分开发,这块“蛋糕”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应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机构在定位上应有所区分,把档次拉开。”她建议。
而根据市政府去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我市将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同步、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
■链接
财政奖补720万元
60个AAA级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中心将落户主城区
晚报讯 昨日,记者从我市财政局获悉,为了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市计划在主城区建设60个AA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市区两级财政将投入共计720万元,对验收通过并正常投入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户奖补12万元,并自运营年度开始,再由区财政每年提供1万元的运营补贴和1万元的聘人岗位补贴。
根据规划,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具体的区域分布是:清河区7个,清浦区8个,淮安区21个,淮阴区18个,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淮安工业园1个,淮安生态新城2个。其中有28个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使用,其余的32个有的处于内部装修阶段,即将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尚处于建设过程中。
记者还了解到,新建的这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最大的特点是一改以往老年人需离家前往养老机构的模式,而是整合现有社区服务资源,主动上门为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餐饮等综合性的服务,并开展常态探视活动,以更好的关爱空巢老人。晚报记者 崔乾 通讯员 周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