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清明祭英烈 浩气永长存

  又是一年清明至,春风轻抚,大地披翠,可我的思绪却飘向那段沉重而肃穆的过往。今年,是长眠于洪泽烈士陵园的二十六位烈士英勇牺牲八十周年,作为喝着张福河水长大的耄耆老者,那些不应被忘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

洪泽烈士陵园

  回想起1955年12月,那时我还在淮阴县(1956年洪泽始建县)顺河小学读初小。因淮河水利工程建设,张福河河道需要拓宽,原安葬在张福河东岸十堡的烈士墓地必。须迁移。当时,人们在张福河上用木船搭成一座浮桥(如今在环洪泽湖大道上又矗立起一座崭新的张福河大桥 ),当地百姓怀着崇敬之情,用木材打造了26个木盒,小心翼翼地将烈士遗骸装殓其中,迁至由时任淮阴县副县长徐俊题写碑名的“二十六烈士墓”,也就是现在的烈士陵园所在地。

  翻开历史的卷宗,1945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五)清晨,顺河集的百姓还沉浸在小年的祥和氛围中,危险却悄然降临。新四军五十二团三营奉命从泗洪县朱湖南下保卫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刚渡过张福河,就在洪泽湖大堤一带与从淮阴城倾巢而出、奔袭黄花塘的日寇天井大队及1500多名伪军狭路相逢。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新四军战士毫不畏惧,一部分迅速掩护乡亲们向洪泽湖西南滩地撤离,另一部分则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数小时中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最终击毙日军72人、伪军200余人。然而,由于敌人占据了洪泽湖大堤的有利地势,而新四军处于大堤下的张福河畔,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26位年轻的战士血洒张福河畔,壮烈牺牲。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在追悼大会上,高度评价此次战斗:“把日伪军兵分八路进攻淮南、‘扫荡’新四军军部的阴谋彻底粉碎了!”为铭记这些英烈,当地政府和群众修建了烈士墓,并立碑纪念 。

  先烈们用热血铸就的时代,是我们永远铭记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五、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当地百姓、周边群众,甚至从外地回乡的游子,都会怀着崇敬之心前往祭扫。长辈们常常告诫我们:若没有新四军的顽强抵抗和及时转移百姓,顺河集必将陷入一片火海,惨遭屠戮,又哪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1964年原洪泽县中学65届高二乙班师生清明节祭扫二十六烈士墓

  1964年清明节,我就读的原洪泽县中高二乙班全体同学,在班主任杜文全(中排左一)老师的带领下,步行12多公里来到烈士陵园祭扫。作为本地人,我家义不容辞地准备了午餐,尽一份地主之意。

  令人欣慰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县(区)、镇党委政府就着手对二十六烈士陵园进行重新扩建。2014年,陵园再次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新建了洪泽烈士纪念馆、二十六烈士陈列馆以及军旅廉政文化长廊。如今,这里已成为“淮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员实境课堂”“党建红氧吧示范基地”“基层党员冬训实践基地”和“国家3A级景区”,供后人缅怀瞻仰,传承红色精神。

  2024年清明节,我与兄弟姊妹们回老家祭祖,特意来到烈士陵园,向二十六烈士墓敬献花圈,瞻仰烈士馆和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们再次接受了深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洗礼。

2024年建成的张福河大桥

  如今的西顺河,早已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百业兴旺,乡亲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当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拼搏奋斗,砥砺前行,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