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32年,南京江宁开发区示范了什么?

  原标题:江宁开发区一路跻身国家级前十的背后

  32年,这里示范了什么?

  一个白手起家、奋楫争先的故事,在百家湖畔续写了32年。

  它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春风里走来。1992年6月18日,一片丘陵、水塘洼地上,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挖下第一锹,从此走上边筹资、边建设、边招商的开发之路。

  一年半内集聚110多个产业项目,5年里初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大交通格局,10年间进出口综合成绩跻身全国前七强……从县级开发区起步,它一路昂首迈入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前十之列,在全省119家经开区中位列第三。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爱军表示,将大力弘扬新时代开发区精神,以勇挑大梁、奋力拼搏、再次创业、走在前列的奋进姿态,当好省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

  把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

  扎根江宁开发区27年后,来自美国达拉斯的个人护理用品全球品牌金佰利,确定了自己第三次投资计划。去年,金佰利南京工厂实现产值19.21亿元,贡献了集团年收入的15%。

  “江宁区为外资企业提供的发展环境,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这次追加投资,再一次坚定兑现了我们在华投资的承诺。”金佰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Mike Hsu在三期扩能项目签约仪式上郑重说道。

  作为江宁开发区最早一批合伙人之一,金佰利的上升曲线,折射出园区以“项目招商”带动“产业立区”的破题思路。从港台资本起步,园区招商在成立初期就迅速拓展至日韩、欧美,总投资4400万美元的爱立信、2950万美元的东陶、2000万美元的百事可乐等一批大项目,构筑起最早的“产业家底”。

  随后30年里,对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视一以贯之。马自达、上汽大众等龙头先后带来140多家汽配企业,园区汽车产能一度逼近全省半壁江山;紧抓江宁撤县建区的历史机遇,园区顺势承接了国电南自、航天晨光等主城制造业大项目的布局调整。32年来,江宁开发区相继引入4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1200多个、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0家。

  一条始终向“新”的发展逻辑,主导着所有企业的进出。以汽车产业为例,从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生产基地,到企业增设研发中心,再到智能网联汽车巨头中汽创智,以制造业起家的江宁开发区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发展初期被迫“捡进篮子都是菜”,后来决定“低于500万美元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如今以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江宁开发区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超过800家。

  让科技创新占据第一动能

  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东大、南航、河海等高校院所在“外迁潮”中陆续建设新校区,32年来,原始创新愈发成为江宁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最突出优势。

  摆在园区面前的又一时代性命题是,如何推动前沿科技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以未来网络领域为例,江宁开发区在过去数十年间形成了以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网络集团为核心的科、技、产贯通的研产体系,正奋力实现“实验室—产业集团—科技城”的“三次方”跃升。

  伴随着市、区出资设立紫金山科技产业发展集团,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亮相,江宁开发区再次肩负起探路者角色。首个成果已诞生——紫金山实验室的5G高精度定位技术去年刚发布,今年就获得产业集团的资金池支持,即将注册公司落户科技城。

  来自高校的协同创新效应,因此得到更大发挥。江宁开发区近年来陆续建成北大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校地合作项目,把创新的“点”连成协同的“面”,如今,环东大知识创新圈、环南航科技创新带两大高校创新组团,也已呼之欲出。

  更加活跃的创新,来自企业。

  从最早的南瑞继保、菲尼克斯,到新世纪初的马自达、法雷奥,再到如今的极星科技、英飞源,技术创新始终是优质企业进入江宁开发区的首要门槛。

  引育创新型企业,园区一方面“高举高打”抓头部,汇聚“国网系”“中电科系”“一汽系”等多个央企科创组团,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另一方面“注重陪伴”抓成长,集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以南瑞集团、国电南自等“南瑞系”为例,已掌握全国智能电网继电保护领域90%以上的技术标准话语权,市场份额达到全国的70%、世界的40%。

  为产城共融夯实绿色基底

  成立之初顶着炎炎夏日“苦干50天、拿下四条路”,一改区内仅有一条南北向15米宽路的窘境,折射出江宁开发区自始至终的发展思路——产业开发与城市建设双线并行。

  超前构建“经六纬八”大框架,5年时间里完工90余条道路、11条主干道,两条大道贯通南京主城,禄口机场通航、机场高速通车,江宁开发区以大手笔一举打开面向全球的开放通道。如今,“七横四纵三联”路网骨架和航空、高铁、内河“三港”叠加,南京南部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城市快速生长,浓浓绿意为伴。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基底,更深层次的探路已经开始。去年,江宁开发区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要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事实上,在其他地方还坚持“项目多多益善”时,江宁开发区早早地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无污染”的选资原则,如今是国内少有的不含重工业的园区,以占南京不到2%的能耗,创造了近20%的工业产出。

  南京市首个国资载体光储一体化项目投运、国电南自等企业陆续建设虚拟电厂……积极试点广泛布局多类应用场景,江宁开发区还专门制定了南京市首个绿色发展专项政策,打造“双碳”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应用高地、绿色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高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