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锚定“造物”赛道 掘金万亿蓝海

很难想象,我们吃的玉米,能够“加入”护肤品中,为皮肤美白和保湿;炼钢产生的尾气,可以变成一种高营养饲料蛋白。

这背后,是一股正在崛起的科技力量,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制造。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的生产模式,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

近年来,在合肥,生物制造已经走进日常生产生活,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新宠”。

身边的生物制造

在生物制造领域,合肥有一家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华恒生物。

什么是生物制造?简单理解,就是把廉价易得的原料,通过特制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为精细化学品。

据华恒生物研发人员刘勇军介绍,企业实际生产中,将玉米淀粉等原料,放在发酵罐搅拌、通气,让微生物边“吃”边生长,从而代谢出氨基酸产品。至于如何产出特定品类产品,则需要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技术来实现。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生物制造赋予了人类“造物”的能力。相比传统化工制造,它具有低碳、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有专家认为,它有可能在能源、农业、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世界工业格局。

“生物制造对普通百姓的影响非常大。”华恒生物研究院副院长、原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胡雪芹说,首先,生物制造使用绿色环保生产方式,更加满足我们的健康需求。其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让我们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产品。再次,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更为友好。

当前,生活中的生物制造产品越来越多,广泛应用在医疗健康、绿色能源、日化美妆、生物基材料、食品消费等领域。

在华恒生物展厅中,陈列着丙氨酸、缬氨酸、熊果苷、泛酸钙等多款产品,它们以液体、粉末、颗粒等不同形态存在,具有不同的作用。

放眼生物制造产业领域,华恒生物是为数不多手握多款“拳头产品”,覆盖中间体、动物营养、日化护理等多个方向的科技企业。

双凤擦亮“新名片”

成立已有19年的华恒生物,称得上生物制造产业领域的先行者,长丰(双凤)经开区是其起家的地方。

华恒生物2005年创立之初的情形,董事长郭恒华记忆犹新。为了节省开支,企业当时只盖了一排小平房,却把大门建得尤其高大,这与门前那条窄窄的马路并不相称。

“把大门立得高一些,是怕自己遇到挫折放弃。”郭恒华坦言,20多年前从化工企业辞职后,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之所以选择一条最难的创业路,是源于内心对化工行业的熟悉和热爱。

但郭恒华心里明白,传统化工制造前途并不明朗。于是,创业之初的两年时间里,她一直在寻找绿色环保产品。检索全球市场后,一款叫作丙氨酸的小众产品走进了她的视野。

彼时,丙氨酸主要依靠化学合成,供给与需求并不平衡。如何清洁高效地生产出丙氨酸?郭恒华很清楚,关键要靠掌握新技术的高端人才。去哪找人才?郭恒华用了许多“笨办法”:跑产业大会、给研究人员写信,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郭恒华结识了张学礼。当时,这位“80后”青年教授,手里正握着全生物法生产丙氨酸的技术。

没有丝毫犹豫,郭恒华同意张学礼以技术入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合作。终于,华恒生物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发酵过程无二氧化碳排放,比化学合成降低成本50%以上。凭借这款产品,华恒生物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目前,L-丙氨酸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

2021年,华恒生物在科创板上市,两年来股价增长3.5倍,目前市值达170亿元,成为生物制造行业多个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

对双凤经开区而言,华恒生物是一张“新名片”,更是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王牌”。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双凤经开区对接了10个生物制造项目。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长丰(双凤)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明榆说,“我们选准生物制造赛道,编制生物制造产业规划,将以华恒生物为龙头,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聚焦不同方向,培育引进企业,加快打造双凤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地。”

实力派争先入局

华恒生物风头正盛之时,另一家生物制造企业和晨生物也看上了合肥。

和晨生物的四位创始人都不是合肥人,但最终决定把公司开在合肥。

2022年5月,公司在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周伟正说:“对初创企业来说,合肥是最合适的。”这份“合适”,既包含区位、交通等基础条件,也包含政策、服务等营商环境。

公司虽是初创,技术却很成熟。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希贤,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生物制造20多年。凭借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积累,和晨生物在国内首创美容界明星产品“麦角硫因”的生物制造法,可将1吨葡萄糖产出12公斤麦角硫因,价值放大100多倍,成本不到传统生产的十分之一,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2023年10月,和晨生物入选“生物制造学产业价值金榜”榜单,成长为合肥生物制造的新势力。

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的产品都可以用生物制造方式实现。前景广阔,商机无限,像和晨生物这样的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生物制造迎来发展新风口。

国内,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上海、深圳、天津、杭州等城市纷纷布局,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速产业集聚。

国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美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生物制造或生物经济的专门政策。

一贯抢抓产业风口、勇立产业潮头的合肥,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显示,总体来看,合肥生物制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发城市相比,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偏弱。但在细分领域,合肥有华恒生物、和晨生物等代表企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特色。

科研上合肥也优势明显。中国科大、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院所,均有科研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制造方面的研究。

企业、技术、人才,是合肥敢于入局的底气。从2023年开始,合肥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频繁开展调研和双招双引,正在生物制造赛道上全力奔跑。

抢先机唯快不破

与生物医药产业一样,生物制造具有“三高一长”特点: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

“它确实周期长、见效慢,但一旦有突破之后,就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东西。”周伟正说。

技术研发,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像华恒生物,专注丙氨酸细分市场15年,才独占鳌头。

另一方面,当量变引起质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却是“唯快不破”。

“大家觉得它有前途都进来了,做起来就会比较卷,这个时候其实速度是比较重要的。”周伟正说。他把和晨生物的“快”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技术迭代的速度快,领先别人半个身位;二是产业化的速度快,把技术尽快转化成产品;三是市场拓展的速度快,保证客户能够用到、能够落地。

一家企业的努力是加法,一座城市的努力是乘法。

为了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去年底至今年初,合肥迅速打出一套组合拳: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组建一支产业基金,培育一个企业梯队……行动快、势头好,3个月时间,合肥成功招引和在谈企业超过20家。

龙年新春,进军的号角再次吹响。全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大会上,合肥特别邀请华恒生物作了发言,并提出全力做大做强生物制造产业。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建成10家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打造3个以上国内一流产业园区,集聚企业超50家。

千帆竞发勇者胜。合肥正在这条新赛道上奋力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

·记者 葛清政 孟祥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