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文化

清江文庙的那些事儿

      ■淮 淮

      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工部主事龚廷璧修清江文庙。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清河县学宫。清河学宫有新旧学田,在三里沟等处。

                         

              单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的清江文庙大成殿雄姿

                         

              清末的清江文庙

                         

              如今的清江文庙大成殿孔子铜像

                         

              清江文庙壮丽的棂星门 

  明清时期的淮安府清河县,作为九省通衢,南船北马,其经济社会发展空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体系亦相当兴旺发达,尊师重教、读书向学蔚然成风。

  清江文庙几经变迁,反映出淮安重视教育的历史。

  明嘉靖九年(1530)工部主事邵经济建崇景堂于清江浦漕厂署之左。嘉靖二十一年,工部主事叶选建文景堂、省轩及诸生号房,置祭田。隆庆六年(1572)工部主事龚廷璧修文庙。万历五年(1577)工部主事张誉增建大观楼。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沈孝征、主事魏时应建文昌楼、钟楼。四十二年,工部主事王莅重建先师殿、尊德堂。天启六年(1626)工部主事顾元镜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斋,斯文在斯坊。是年于地租银内,给修理银五两;又丁祭银六两,营缮所承缮办有碑。崇祯六年(1633)工部主事赵光汴修。

  顺治六年(1649)漕厂工部主事张安茂重修有碑;十八年漕运总督蔡士英命船政同知孔贞来建两庑斋房(时春秋二祭,以船政同知主其事,河督嗍望行礼,略如祀学宫之仪)。康熙十六年(1677)总河靳辅重建先师殿、文会堂及东西两庑,移建文昌殿于文会堂之左,戟门周垣逾年而成。二十三年淮徐道常恩重建尊德堂于文会堂之右;建棂星门、濬泮池,植桃柳。三十七年总河于成龙奏改称文庙(时移山阳训导一员驻此,也称山阳学宫);雍正三年(1725)里河同知白钟山建靳公祠于戟门之右,建更衣厅于戟门之左,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

  山阳阮学浩记之曰:“国家文教覃敷自首,以及外郡山邑奠,莫不立学;而淮安山阳则兼设清江浦学。历岁既久,渐就颓废蔽。于河库存余项内支给修理。己卯秋日浦之缙绅公请捐修,而以郡丞巴宁阿总其事,相度稽查,则委之训导卞铨、主簿王廷钦董役,则委之诸生冯业官计捐银若干不敷,仍于存余项内动用若干,逾年工讫,予为文记之。”

  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为清河县学宫(时清江浦,更隶清河县,移县之册曰:清江学宫)。四十二年河道总督萨载重修;道光三年(1823)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重建清河县学宫,移向正南,两年告成。

  万承纪记曰:“清河旧在大河以北,清江浦隶于山阳,初无学宫。国朝康熙开于襄勤公。即前明崇景堂大其规制,增建堂庑,题为清江浦学。设位以释奠焉。乾隆二十六年改移县治,学宫仍旧未煌宏丽。数十年释于廛错杂间,厕器麓岔集污秽喧卑,邑之士人然勋动心。欲得改建,愿斯事体大莫敢守发有年。道光二年,黎襄勤(黎世序)与淮海道沈瑜庆(沈瑜庆是林则徐的外甥)语及此事,沈公赞之,未几以事去。前淮扬道费公、淮海道林公则徐先后监司此土,筹计官帑。闻诸大吏,于是即故地而廓之。释宇民居之当徙者,厚与其道,听取其材。咸民怨濬拓地若干亩为屋若干楹,宫殿、堂庑、门坊、楼阁若干。祀事之庐校官之舍,从祀之祠罔不毕。始于道光元年冬十月,告成于四年秋九月。凡用金银四万三千两有奇。半出于官,半出于民。今河道总督张公文浩、河库道福公兆、淮扬道沈公学廉、淮海道梁公章矩、前县令李君正鼎、范君凤皆,今令张君师凯也。国家颁文稽古久道化成天下。乡学邑又当南北孔道,人物辐辏,诸君子不惮勤劳,诱进后起,英役之心无使绮所称道。道光四年九月。”咸丰十年(1860)豫逆毁大成殿;同治四年(1865)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并将旧址毁者而大修之。

  漕督吴棠《重修学宫碑记》曰:“咸丰十年捻逆窜浦,大成殿毁焉。同治改元,奉命驻浦,督师下车见此,百废待举。访求大木良久,始得之乃克期鸠工庀材,就其旧址重建大成殿九楹,左右回廊八间,并补两庑之敞。殿之前为大成门,门之前为棂星门,门之外左右二坊,坊前为映壁,其东为魁星阁,殿之后为东西斋,为明伦堂,为尊经阁,为两校官宅,并因其旧而重葺之。惟棂星门前东西增为缭垣,围魁星阁于内,并与两坊之间树栅,以止行者。经始于二年之春,再阅岁而工竣。督修者淮安知府章仪林与署淮安府通判黄纶,秩署清河县知县。查详考龙因寅绶;监修者候选知州王锡龄,候选游击吴装璜综理,微密无间,寒暑有足,嘉者例得附书。”

  同治十一年(1872),漕运总督文彬修建尊经阁五楹,左右斋房十楹。新庙之制大成殿九楹,龙脊鱼尾、飞檐发角,覆以黄瓦,崇台四周台高三尺五寸,列楹二十有四,其前为月台,广周以石栏,其前为甬道。左为东庑、右为西庑,凡有十四楹。大成门三楹,朱漆金铺,为门者三,凡出入由左扉。神库在大成门之左;燎炉在大成门之右;名宦祠在大成门之东;乡贤祠在大成门之西;更衣厅在大成门外之左;忠孝祠在大成门外之右。泮池在大成门之前,环桥三在泮池之上,其南为棂星门;明伦堂在大成殿之后;东斋在明伦堂前之左;西斋在明伦堂前之右;崇圣殿在明伦堂之后,兼崇台四周,东西列楹联十有二,其后为尊经阁。

  棂星门之西为黎公祠。按咸丰《清河县志》云:“学宫告成。而黎公世序即故,建是以报功也。”外泮池在棂星门之前,环而东西皆有石栏,其南为映壁,其左右皆有坊,坊外树栅。魁星阁在学宫东南角,有缭垣围阁附于学宫内;教谕宅院在明伦堂之东,儒学大门南出当棂星门之左;训导宅在明伦堂之西,小门西出。

      清河学宫的学田

      清河学宫的旧学田,一在三里沟。草荡64顷80亩。明嘉靖三十八年,清河知县郭琳置仲汝孝记曰:“清河之创有学田,盖六十余年,于兹兹矣。嘉靖季年人文蔚起,丁文恪(丁士美)以已未大魁天下,郭侯慨然兴起,是岁以草荡一区为学田。隆庆、万历间学田为壑,近三十年未几。河泊效灵地,道献瑞土,见如昔。居民盗其利者,占而据之。屡议请复也,豪猾为梗。杨侯长春来牧斯邑,恻然曰学田虽堙,县乘可据,其亲覆其地,按志而经画之复也,兼以修宫是此地也。在三里沟,广三里,长四里,计地六十四顷八十亩,且荒野,历难耕种,岁可获草租若干金。草视水之大小为有无租,亦草之盛衰为增耗。虽物不加多,而利赖实远学宫之漏,特记其事,天启元年正月。”(见《光绪丙子清河县志》)

  乾隆《清河县志》云:“万历以后此田复沈于水。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管矩清丈五十八顷五十一亩七分。内河工飞絮生柳三十四顷三十四亩;临河滩荒水淹十九顷三十三亩。草田、熟田四顷八十亩;三十三年教谕洪芳吉清理,实存草熟田四顷七十四亩一分八厘四毫;康熙五十七年署教谕张忠义置东西至民田南至大路,北至安东界。”

  旧学田还有一处在山阳县东燕家社,计田二十顷;康熙三十一年河督靳辅捐置以三分之二修葺龙亭、文庙丁祭之用;嘉庆中河督吴敬施入普应寺;道光六年河督严烺议拨给而未果。

  旧学田还有一处在旧县马麻桥,计田七十余亩;雍正五年教谕冯为桐、训导吴嵩置东西具至民田、南至官沟。另有一处在包家河,田跨渔沟、金城两镇,约长四十余丈。自乾隆四十二年评定,嘉庆二十三年知县胡棠勘出42顷16亩2分9厘;道光二十八年,知县刘于昌复勘,自包家河头至七孔桥至金城二丘交界,约长12里有奇。计田725顷50余亩,较旧额多5顷40亩,仍归种户完租,案悬未结。以上学田由于同治二年清理后,一半拨为书院经费田。

  新学田,一在洪泽湖新滩,田90顷。一在湖滩字纸局,3顷27亩2分4厘。以上二宗系照案开载,未除堙废故与滩田租册不符。一在天然引河附近,9顷98亩零;一在中河清汛凤凰咀6顷84亩零;一在学宫附近民房基地65亩零。以上皆同治三年拨定。  

  清河学宫旧制礼器

  爵238、铜镫1、铜铏22、籩簋各14、旧铜豆62、云雷尊1、牺尊1、象尊1、山尊4、犀尊4、泰尊2、著尊2、沙池1、龙璋1、罍1、洗1、饮福壶1、籩豆各24、壶尊各24、尊勺38、毛血盘3、茅各24、帛篚24、祝版2、毡192、木鱼24、晋鼓14、燎灯10、燎炉2、铁炉2、锡炉2、尊幕28、龙幢4、龙旌4、龙节2、龙棍2、门旌2。  

  清河学宫旧制乐器

  凤箫4、凤笙2、铜箫8、晋鼓2、楹鼓2、足鼓1、搏鼓1、镛钟2、提鼓2、重鼓2、拍附2、引磬2、编钟16、编磬6、龙笛9、木铎4、琴6、瑟4、祝1、小提鼓2、头管2、拍版2、笏板6、翟36、乐舞36、舞人者着章服,蝉青涤。

  以上礼乐器咸丰元年河督杨以增、河库道法良制;咸丰十年毁于皖贼者大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