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新闻网讯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正值青春年华的姚志权毅然扛起步枪、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场。他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今年91岁的姚志权佝偻着腰,但精神矍铄,提到“抗日”二字,他眼里闪烁着光芒,用沙哑的声音带领我们走进了那个艰苦抗战、战火纷飞的年代。
1 毅然参军 “啥都不怕”
漏风的瓦房、破洞的门窗、杂乱的草堆……1924年5月,姚志权就出生在盱眙县明祖陵镇伏湖村这样一个贫苦家庭。家里5个兄弟中,姚志权排行老三。
“家里穷,13岁就到地主家去放牛。”姚志权清晰地记得,一年中2月至9月是放牛的日子,但辛苦一年下来也只能换取6斗粮食。“地主狠啊,参军之前就没见过鞋子长啥样。”说起儿时的经历,姚志权苦笑连连。
1942年10月,新四军洪泽县淮河区大队的宣传员来到了伏湖村,这是姚志权第一次见到新四军。姚志权参加新四军的理由很简单——能有双鞋。“姚小鬼,你不怕死么?”看着队里这个年纪最小的孩子,当时的区大队长叶蒙有些担心。“穷人啥都没有,我什么也不怕。”一句话令大队长叶蒙十分动容。
2 初战告捷 收获颇丰
入伍的头几天,姚志权的机灵劲就得到了战友们的赞赏。步枪在他的手中,就犹如牵了线的木偶,擦拭、拆解、组装,无师自通、手到擒来。
1942年11月的一个夜晚,区大队长叶蒙召集姚志权所在的营开会,要求他们擦亮武器、随时待命。大约20分钟后,14名战士紧急集合,每人带着三个玉米团子出发了。为了避开敌人的视线,他们绕道步行60多里路,途经太平集、黄岗、腰滩后,乘坐地方民兵安排的三只小木船过了河。途经洪山乡公所的时候,叶蒙和战士们隐蔽在小竹林里商量对策。
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姚志权端着枪摸黑前行,顺着围墙屋檐慢慢地摸到了乡公所的大西门旁。用唾液舔破了纸糊的窗户后,姚志权看到其中四个伪军在打麻将,每人身上都背着一杆长枪。“这牌打完我们就去巡逻。”伪军的一句话,提醒了正在探营的姚志权:如果不抓住机会,敌人就会提高警惕,以后再也没有围剿敌人的好时机了。说时迟、那时快,姚志权冲入敌人阵营,制服了那四个打麻将的伪军,还缴获了四杆枪。姚志权第一次参加战斗,可谓收获颇丰。
3 彼时“小鬼” 如今“英雄”
当年12月底,新四军洪泽县淮河区大队召开了立功表彰大会,姚志权第一个上台领奖,奖品包括毛巾、肥皂、牙膏、牙刷、铅笔、笔记本、手表等。
彭雪枫师长在总结时提到:“淮河区有个战士叫姚小鬼,年纪小、个头小、胆子可不小,在攻打盱眙洪山乡公所战斗中,一个人缴获了敌人四支枪,俘获了四个敌人,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自此以后,再也没人称姚志权为“姚小鬼”了,都叫他“姚英雄”。
4 抗战老兵 安享晚年
如今,姚志权已是91岁高龄,四世同堂。“重孙辈有七个孩子。”说到这儿,姚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回到了儿时生活的地方,为了鼓励孩子们用心读书,他担任了校外教育辅导站革命传统教育辅导员,给孩子们讲故事、作报告。
“我身体很好,没有慢性病,没事就去散散步。要不是孩子们不放心,我和老伴儿自己生活都成。”姚志权说,自己身体仍很硬朗,有时还帮着照料老伴。“我眼不花,耳不聋。”正说着话,姚志权接过记者递过去的名片认真地读了出来。退休在家,老人每天看看报纸,出去遛遛弯儿,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他酷爱写诗,情到浓处也会赋诗一首。“没啥好要求的,就这样过日子,很不错了。”
但姚志权从未忘记参军时的艰难。“有次我们根据地被日军包围了整整两个月,什么吃的都没有,只能吃资本家蛋行里的鸡蛋。一顿(要吃)俩鸡蛋,煮熟了放点盐就着吃。吃得多了,觉着鸡蛋的味儿真难闻。”姚志权说,“打那以后,到现在我都不太爱吃鸡蛋。”
“现在这个年代,吃的穿的都很好了。”姚志权说,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人物介绍
1924年5月出生于盱眙县明祖陵镇伏湖村
1942年参加抗日战争,在新四军洪泽县淮河区大队当兵
先后经历了4年抗日战争、5年解放战争、4年朝鲜战争,服役13年,先后参加抗日战役十余次,今年91岁
2005年,姚志权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