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力。
11月13日,在2024安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4)》和“安徽上市公司系列榜单”重磅首发。这是2018年以来,连续第七次对安徽上市公司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深度剖析。
截至2024年10月末,安徽省境内上市公司达181家,数量跃居全国第7位,其中今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居全国第5位。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位居中部第1、全国第6。目前,安徽全省16地市都有上市公司,成为全国第9个实现上市公司地市全覆盖的省份。
近年来,安徽尊重市场逻辑,发挥资本力量,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激发资本市场“安徽板块”活力,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跑出了“加速度”。安徽上市公司是“安徽速度”的弄潮儿,也是“安徽质量”的创造者。
上市公司市值体现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度。根据2023年安徽的A股上市公司市值统计,达到18580亿元,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11位。
企业上市速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从新上市企业总量来看,在2023年度,安徽共新增13家A股上市公司,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7位。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5家,并列居全国第5位;新增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5家,居全国第6位。
从上市后备资源来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过会待发状态企业13家、在审状态企业28家、辅导备案状态企业34家;境外IPO在审企业8家、省级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中14家拟申报境外上市,成规模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已然形成。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发展情况。根据2023年的175家A股上市公司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51%,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4%,“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6%;涉“芯”上市(拟上市)公司20余家,涉及芯片全产业链,汽车和零部件上市公司14家,量子信息上市公司4家,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培育壮大。
区域结构:合肥全国性中心城市建设加速
区域经济差距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均衡程度。截至2023年底,在安徽16个地级市中,合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2家,在全国城市中不断进位,在全国294个城市中跃升至第12位,在中西部城市中居第3位,仅次于成都、长沙。
从各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23年共有5个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合肥新增7家,这得益于合肥不断突破源头核心技术,前瞻布局“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全产业链生态。此外,芜湖、滁州、宣城各新增2家。
行业结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发展情况,其变化可以体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新兴产业创新活跃、技术密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安徽175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产业2家、第二产业133家、第三产业40家,占比分别为1.14%、76.00%、22.8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新增10家、4家。
在175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51%,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4%,“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6%,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涉“芯”上市(拟上市)公司20余家,涉及芯片全产业链,汽车和零部件上市公司14家,量子信息上市公司4家,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培育壮大。
板块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扩面提质
2023年全面注册制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各市场、各板块的特色更加突出。
安徽大力推动“科创+产业”发展,加快做大做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安徽板块,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挂牌。同时构建“基金丛林”“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生态体系,加大对潜力优质企业孵化培育力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加快登陆资本市场,安徽多层次资本市场 “多点开花”。
从板块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以主板市场为主,有104家,占总数的近60%,其次是创业板有39家,科创板有24家,北交所有8家。
综合水平:安徽版图逐步壮大
今年的《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从业绩发展、创新能力、营运能力、ESG绩效、投融资水平5个维度,综合评价安徽上市公司,形成了综合发展能力排名。从综合发展能力看,皖通高速位列榜首,口子窖表现突出。从业绩发展排名看,排名前十与后十的差距明显。排名前十上市公司中,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华恒生物等保持领先,各项业绩指标稳健。
从创新能力排名看,2023年参与排名的170家上市公司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平均数为0.1198,但低于平均数的有112家,即超六成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努力提高。在营运能力上,2023年,有30家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较高。但相比于上年,大部分公司综合得分有所下滑。从投融资规模排名来看,排名前十的公司投融资规模遥遥领先,海螺水泥、安徽建工、淮北矿业稳居前列,尤其是海螺水泥投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断层式领先,投融资龙头地位显著,带动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