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北大考古学家韦正做客“南博讲坛”,南朝文化对北朝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北虽然对峙,战乱频仍,但南朝和北朝的文化都在动荡中得到发展,并彼此影响,交流互鉴。南京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合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南京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南朝文物。日前,在南京博物院的“南博讲坛”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为文物爱好者带来一场名为“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立足于考古材料”的讲座,从多个方面阐释南朝文化对北朝的深刻影响。

  韦正教授是江苏淮安人,早年供职于南博,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南北朝考古,兼及佛教考古、美术考古等,出版《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等专著。他对南朝考古和北朝考古中的重要发现了如指掌,对南朝和北朝的文化交流有清晰的认知。

  “南朝和北朝长期对峙。南朝虽然在军事上弱于北方,但南朝文化中包含的华夏文明优秀因子,是北朝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需之物。随着北魏统一北方,文明进程加速,北方社会向南方学习也就具备了条件,南方文化对外产生了显著影响。”韦正梳理所掌握的考古资料,从都城遗址、佛教艺术(石窟寺)、墓葬壁画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在《南齐书·魏虏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永明)九年,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清河崔元祖启世祖曰‘少游,臣之外甥,特有公输之思。宋世陷虏,处以大匠之官。今为副使,必欲模范宫阙。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臣谓且留少游,令使主反命。’世祖以非和通意,不许。少游,安乐人。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

  韦正列出这段记载,从文献的角度列举南朝宫殿制度对北朝的影响。齐武帝萧赜永明九年(491年),北魏派李道固、蒋少游出使建康(南京)。蒋少游是北魏杰出的建筑学家、画家、雕塑家。他的到来,令他的舅舅、南齐大臣崔元祖深感不安。崔元祖向齐武帝禀报,自己这个外甥有鲁班的才能,他来建康,定会“模范宫阙”,将南朝宫殿风格带回北方,应该将其扣押。齐武帝没有同意这个请求。据记载,蒋少游记住了南朝宫殿的建筑样式,他回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营建宫阙时,参考甚至模仿了南朝建康宫城的形制和布局。

  郦道元《水经注》载:“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北魏太和十六年是公元492年,也就是蒋少游出使建康的第二年。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据此认为,平城北魏皇宫内拆掉了太华殿和安昌殿,新建了太极殿、太极东堂、太极西堂,可能就是参照建康南齐宫中的太极殿形制规格而建。韦正则认为,这种“模仿”,应该与出使建康回到平城的蒋少游有关。

  位于大同的北魏宫城遗迹已杳不可寻,但在北魏洛阳城考古中,依然能窥见北朝对南朝的这种“模仿”。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兴建洛阳城和皇宫时,参考了平城的同类建筑风格。北魏洛阳城自然和南朝建康城有相似之处。

  韦正介绍,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洛阳北魏宫殿的考古中,考古专家也发现了太极主殿居中,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分居两侧的“三殿并列”现象,这一布局与文献记载中平城北魏宫殿的布局一致,其源头也可追溯到南齐建康皇宫中的太极殿。

  石窟艺术是北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龙门、麦积山都是坐落于北方的重要佛教石窟。相比之下,南方同时期的石窟寺则相对较少,仅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等寥寥几处,但在韦正看来,南朝还是对北朝佛教艺术产生了影响。比如,大同云冈石窟第5、6窟的北魏大佛,其服饰均为“褒衣博带”,就被认为源于南朝文士潇洒飘逸的宽袍大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旧俗,下令变易服装。前面提到的建筑家蒋少游就大力在贵族阶层中推行了褒衣博带,使很多北魏贵族穿上了汉族文人的服装。

  韦正认为,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可以觅得很多南朝印记。而甘肃麦积山、北石窟寺、莫高窟,陕西安塞大佛寺等地的佛教石窟,由于受龙门石窟影响,也可见到南朝样式。比如,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有代表性的北魏洞窟,其窟顶飞天就结合了南朝艺术的特点。宾阳中洞造像以瘦为美,崇尚“秀骨清像”,这正是起源于南朝的审美趣味。宾阳中洞佛像褒衣博带,下摆层层叠叠覆盖在佛座之上,和栖霞山千佛岩20窟的南齐无量寿佛极为相似。

  “秀骨清像”是由南朝画家陆探微开创的艺术风格,追求人物的清秀瘦削之美,体现人物内在智慧超脱的品质。“秀骨清像”对北朝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韦正介绍了陕西安塞大佛寺,在这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北魏石窟中,释迦牟尼和摩耶夫人的形象呈现出典型的南朝“秀骨清像”之美。更有意思的是,石窟中一些树木的画法,竟与在南京南朝宫山大墓中发现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画上的树木极为相似。这种巧合,自然反映着北朝佛教艺术对南方绘画和雕塑风格的吸收。

  讲座中,韦正还以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嘉祥英山徐敏行墓、济南八里洼墓等北朝壁画墓为例,探寻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南方痕迹。在他看来,北朝墓室壁画布局中也深受南方影响。从东魏开始,北方一些大型墓葬中突然出现在墓道两侧墙壁上绘制大型升仙图的情况,这种图像一般前部为龙、虎,后部为仪仗图,体现在河北磁县北齐湾漳大墓、磁县北齐茹茹公主墓,山西北齐娄睿墓等高等级墓葬中。

  韦正认为,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在模仿南朝墓葬,在丹阳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等地的南朝帝王陵墓中就能看到这种布局。所不同的是,由于土质原因,南朝帝王陵墓并不是直接绘制壁画,而是以拼嵌砖画作为表现形式。如果将南博收藏的发现于丹阳鹤仙坳南齐大墓中的龙形象,与前述北齐墓葬中的龙进行对比,会发现彼此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城遗址、石窟寺、墓葬壁画,韦正在讲座中深入分析了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南北朝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北方政权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但在文化上,南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北方的胜利。”韦正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北朝与南朝文化的趋同,是魏晋十六国以来民族、地域、制度、身份差异基本泯灭的标志,也预示着隋唐盛世的即将到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3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