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陀区围绕“半马苏河”民生名片,着眼完善配套布局,持续优化城区品质,铺就了居民群众高品质幸福生活之路。
聚焦重点地区 打造城区发展“新空间”
城区发展,规划先行。空间发展方面,普陀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全市空间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贯通开放的河湖蓝网,塑造多彩可及的公园绿脉,规划十全十美的生活橙圈,打造“半马苏河”活力秀带,营造美观靓丽的公共环境,提升深入民心的宜居品质,积极绘就城区精细化管理的“工笔画”,各项有关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围绕21公里苏州河岸线资源禀赋,普陀区现已出台“半马苏河”岸线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提升管理服务能级。“半马苏河”公园建成开放,真光路跨苏州河桥实现通车,多层次的苏州河景观照明体系基本建成。同时,累计建成苏河驿站27座,长风湾党群驿站等驿站对外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心一城”已成为普陀区域转型蝶变的主阵地。重点地区土地收储、出让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一批标志性商业、商办载体建成开放。具体而言,“十四五”以来,普陀坚持高水平开展规划调整,高效能实施土地收储出让,长风地区、真如副中心地区、桃浦智创城地区、桃浦的智创TOP等地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三大地区相继推出中信泰富财富科技广场、中海中心、高尚领域、国浩长风城等标杆载体,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普陀区还注重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以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在近年间陆续建成了一批典型更新项目。比如:红旗村地块聚焦区域更新,筑巢引凤提能级,建成了真如地区“伟大的一平方公里”;鸿寿坊融合现代商业与历史风貌,提升片区整体活力,成为上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微型”样本;各街镇聚焦盘活闲置资源,重塑活力增底蕴,丰富居民“家门口”的社区生活。
推动多点布局 夯实民生保障“新基础”
民生建设同样兜底拓维、多点开花,居民群众在普陀的幸福生活变得更为可期可盼。
普陀区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深入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签约旧住房成套改造2.4万平方米,1431户居民回搬新居。2023年,普陀累计开展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34万平方米、专项提升修缮300万平方米,新签约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509台、完工335台。持续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打造了温暖舒适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十四五”以来,普陀区紧扣群众所需所盼,做实做细各项基本保障。比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新出台促进就业“16条”办法,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新增就业岗位超10万个,推进创业合伙人计划,为1300余家创业企业解决创业需求。着力落实兜底性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市率先开展长护险试点,推出“长护险服务一件事”,加大对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夯实“政策找人”工作机制。持续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打造了温暖舒适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爱心暑托班首次设立新就业群体子女专班,诞生全国首份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合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在基础保障之外,同样提质增效的还有各项社会事业。普陀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提升优质教育普惠度,落实“幼有善育”、推进“老有所学”,目前累计建成社区托育点“宝宝屋”18个,实现街镇全覆盖。同时,卫生健康事业也有序发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卫生能力培训中心,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坚持文化兴区 打造特色文化“新品牌”
各类文体商旅活动的持续开展,也为“半马苏河”增添了更多活力。聚焦“半马苏河”文化品牌打造,普陀区成功举办了“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10公里精英赛等一系列高水平活动、赛事,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参与。继“五五购物节”之后,今年夏天,普陀区还借助“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通过各类集市、工坊平台,聚焦花样“味蕾游”打造不一样的夏日消费新体验,赋能本土品牌文化成长发展。
持续完善的还有文体资源布局。各类文体设施加快建设步伐,为后续赛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共文化资源按需配送制度持续优化,根据居民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需求,配送文化产品至学校、部队、园区、楼宇等,实现区域内社区、居村点位全覆盖。
文旅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迸发。普陀区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曹杨百禧公园等项目获评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持续升级文创产业,上海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开园,发布《普陀区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上海国际MCN大会,上海国际电影节数字影视体验展、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普陀文旅产业显示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