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我市正式以法治“生命线”助力这一古老剧种重新建立与现代生活的链接。
“携书箧,赴科场,誓折蟾桂意昂昂,谁料五鸡山上遇强梁,盘缠散尽皮肉破,逃至古庙欲投眠,冥冥中神道指引,张协与贫女订姻缘……”曾几何时,永嘉昆曲是丰盈温州人精神生活的文化方式。但时光流转,古老的昆腔曲调风华不再。“上世纪80年代,永嘉昆剧团一度解散,永嘉昆曲绝迹舞台、濒临失传。”谈起这些,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唏嘘不已。
社会上也有这样一种观点:“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对永嘉昆曲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加以抢救,意义究竟何在?
濒危剧种的独特价值
徐显眺向记者讲述这样一个细节:2023年,我市创新谋划“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带着永昆在内的一系列南戏特色剧种走出温州,走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等地,给各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系列演出给大众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不少人对濒危剧种去留的看法。”徐显眺介绍,今年10月,“戏从温州来”还将走出国门,前往美国纽约等地开展演出,向华人华侨与海外爱好者传递浙南“乡音”。
聆听者可以发现,不同剧种都保留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内容:以永昆为例,其唱腔“粗放婉约兼顾、字多腔少、节奏明快”;声腔既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甚至可在某曲牌中转调,极为灵活丰富;表演风格古朴自然、转场无缝切换,节奏把控灵活、庄重诙谐并存;打击乐也保存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这些都呈现了浙南本土文化的深层发展脉络,值得创作家、演绎人与研究者去挖掘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名家林媚媚说。
2000年是拯救永昆的起点:以林媚媚为首的六位演员,重新排演古典剧目《张协状元》参演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轰动一时。2001年,永嘉昆曲作为“昆曲”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6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至此,针对永昆的抢救以及保护得以“师出有名”——各级层面共同推动剧团重组、资金保障、人才培育、平台推广等工作落地落实。而2024年《条例》的出台,可谓是二十多年来保护工作的又一新起点。
永嘉昆曲的探索保护
但在调研过程中,相关部门与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组成员却了解到,如今的永昆和以前的“可能不太一样”:一些专家、演员和爱好者认为,“现在的永昆不是原汁原味的永昆”。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胜海介绍,因早期保护工作碎片化及客观因素限制,除历史上的剧本佚失外,部分唱腔、音律、韵白在嬗变过程中,艺术特质有所流失,且受其他戏种影响存在同质化现象。“这也是《条例》第七条‘编制永嘉昆曲保护专项规划’、第十条‘挖掘提炼曲牌、音律、韵白等艺术特质’等诞生的原因之一。”张胜海说。为了深度挖掘、还原“记忆中的永昆”,《条例》鼓励支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学会、永嘉昆曲演出团体等开展永嘉昆曲表演艺术、剧种历史、发展创新等领域理论研究以及艺术评论。
曲目和技艺有了保护依据,针对“剧中人”的护航也不能落后。为激发老中青几代“永昆人”的热情、活力和创新能力,剧团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础上,探索绩效工资增量、市场收益奖励,并对各类人才予以“特殊关照”,通过市场化薪酬制度鼓励创作、编排、演出更多永嘉昆曲的优秀剧目。“前期创作、基层演出也有了兜底资金。这些举措解除了戏曲人的一些后顾之忧,也让我们这些观众对新剧有了新期待!”永昆爱好者陈先生说。
“现在‘昆虫’越来越多了,我真的很高兴!”永嘉昆剧团副团长徐律口中的“昆虫”,正是昆曲爱好者的自称。徐律相信,在政府重视和扶持下,有人排、有人演、有人挖掘、有人记录、有人传唱,永嘉昆曲的传承就有盼头。
记者手记
活态化传承始终在路上
永嘉昆曲是南戏的“活化石”,是温州现存最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条例》出台以后,不仅稳住了老“永昆人”的“军心”,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新生“预备役”。
种种变化令人欣慰,探索之路仍任重道远。如何以《条例》的出台为出发点落实细则,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塑城助力“强城行动”,让其唱响新声、让南戏“经典咏流传”,值得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