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为合肥铭上鲜明的烙印

大约是2023年吧,我从朋友圈里有着“合肥文化地标”之称的刘政屏老师那陆续得知合肥民间有这样一些人,自掏腰包,自甘辛苦,自力更生,写作出版合肥主题图书。

图片

这些图书既有从合肥历史文化角度系统收集整理的学术专著,也有从个人生活出发,记录合肥生活的点滴。这就是“庐州文化丛书”,从2022年开始已经陆续出版了《秋毫露滴——庐州刘氏文墨初辑》《合肥历代进士》《合肥四朝文徵》《庐巢文史采薇》《庐州古韵:历代吟咏合肥诗词选注》。加上刚刚出版的《合肥古今(城市年轮、合肥烟火、芸帙经眼录)》,很有气势的摆在面前,当初的设想成了现实,丛书策划人刘政屏老师是欣慰的,他的看法是,“庐州文化丛书”是开放的,并没有一定的截止日期,也不固定作者,更不囿于名家,只要是与合肥文化相关主题,都可以参与进来。

这样的意识和胸襟不由得让人在敬意的同时,生出满满的期待,或许“庐州文化丛书”会成为出版史(也是合肥文化史)上合肥主题图书主题的一个奇迹。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成了合肥主题图书的一条辉煌的路。

图片

01合肥历史的多个侧面

《合肥历代进士》的作者是高峰。

在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熟悉这位本土文化学者——这当然是我涉猎不够的原因——在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后,刷新了我对这位埋头故纸堆默默做事的学者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高峰以二十年之积累,参详了500种以上的古籍资料,收录了科举制度时期共计314名文武进士(这是1912年前合肥县域范围内的数字,不包括巢湖、庐江两县的进士)。这个数据刷新了历史上多部同类著作中收集的数量。仅举一例,比如宋代文进士的数量,《嘉庆合肥县志》的记载是21名,而这本书给出的考证则是64名,是其三倍之多。前几天看到高峰时,他兴奋地告诉我,“合肥历代进士又有新发现,目前已有322名,名录又要扩容了。”

图片

对合肥文史,我只是个爱好者,我觉得这本资料性质的书最主要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树立了对合肥文化的自信。文化发达方能产生数量众多的人才,而进士是科举时代衡量人才的最高标准,即使受战乱影响,合肥古代文献资料的残破导致合肥进士名录大量缺失,目前考证出的这314名合肥籍的进士让合肥进士数量在安徽省内排在歙县、休宁之后,名列三甲。当下我们在全国招才引智,吸引人才来合肥建设、创业,这些历史上合肥本土产生的进士人才,在当时的各行各业发挥着不同作用,树立了合肥人才的榜样,我们当然为家乡贡献如此数量的人才感到骄傲与自豪。

更让我钦佩的是,做出如此重要成绩的高峰,不仅是一名“70后”的合肥土著,其职业与文史研究没有任何关系。痴迷本土文化,并且将此作为事业和追求,憨厚的高峰用这本《合肥历代进士》总结了他为合肥文化所做的努力。

《合肥历代进士》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为进士知识的普及书做了铺垫工作。合肥灯谜协会会长吴家宏在今年元宵节猜灯谜的传统活动中,就以历代进士姓名为谜底,制作了50条灯谜,大受欢迎。

图片

萧寒的《庐州古韵》则是目前为止,该系列丛书中体量最大的。全书近90万字,非常厚重的两大本。记得图书出版后,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萧寒冒着大雨将书送来,让我深受感动。

诗咏庐州的主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合肥历史的窗口。这本书萧寒前后花了十年功夫,萧寒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中收录的丰富的诗歌,改变人们对合肥文化的刻板印象,好像除了姜夔的赤阑桥,写合肥的诗词凤毛麟角,其实有关合肥诗歌是一片浩瀚星空,随着巢湖、庐江的加入,李白的“暂别庐江守”,欧阳修的“此是南巢招隐地”,王安石的“汤坑泉”等,纳入合肥的文人诗词篇章就更多了。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释,都是庞大的工作量,这本书的出版是下了苦功夫的。

02普通人的合肥

发掘历史,是对过去的回望,对自身的认识。千百年来,人物、文物、艺术创作、科学成就等组成历史的多个面孔,再具体而微就是每个人都是地方历史的一部分,普通人的一生就是离我们最近最熟悉的历史。

图片

“庐州文化丛书”中的刘政屏老师祖孙三代的《秋毫露滴——庐州刘氏文墨初辑》就是这样一本家族文字史——这当然也会成为合肥历史。

作家许春樵在该书的序言《一脉相承,三代书香》里有这样一段话:

书中眺望刘氏祖先的来路,记录合肥刘氏的生路,探索刘氏家族的心路……祖孙三代,每人携带一集文字,在书中聚齐了……就像一个优雅安静的客厅,也像一座书声琅琅的书院,刘氏祖孙三代以各自的笔墨,书写着人生的况味,诵读着家族的荣光。

一个家族(哪怕只是普通人)史也是一座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也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

图片

经商的汤增旭则是将对文史的爱好全部融入他的《庐巢文史采薇》。书中既有严谨的考据,也并不像传统的文史类文字那样艰深晦涩,写得如数家珍,如坐谈心。尤其是关于曾为逍遥津主人的合肥王氏家族的发现,给人们增添了新的认识。做生意之外,买书也是增旭的一大爱好,那些淘书的文字总是让人熟悉。《新年伊始逛书市》《初夏寻书周谷堆》《买得新书忆敦煌》都是写在合肥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周谷堆得淘书故事,相信每个喜欢读书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这当然是合肥的文化记忆了。增旭性格沉稳、为人大方、古道热肠,有君子之风,正是他的大力支持,最终促成了萧寒的《庐州古韵》的出版。

叶纯的新书《城市年轮》则写出了一个新合肥人眼中的合肥。叶纯是“三线二代”人,在上世纪末国企改制的大潮中,他所在的工厂淡出了历史。2000年的春天,机缘巧合,叶纯成为安徽图书城的一名员工,之后,他一直在新华书店工作。叶纯自小喜欢读书,颇有天资,他的散文随笔注重真情实感,工笔般细致的描绘合肥的许多细节。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叶纯的笔下,有不少关于合肥瑶海区的记忆和记录,这让他的文字具备了的史料价值。在多年的接触中,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叶纯的写作是勤奋的,他不会从网上找自己不熟悉的东西,相信用行走丈量城市。

在《一座城市的价格》里,叶纯写道:

有时,我常常在想,我们一家是要感谢合肥的,尽管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但合肥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使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外来人也能在合肥扎下根,生存和生活下去。

真的,要谢谢你!合肥!

这样朴实的文字就像叶纯的网名“山里的叶子”,有质朴有感恩,真情洋溢。

从军营转业的范家生则在自序《见字如面》中,留下了对城市的记忆。

一生,爱一座城。因为烟火气,因为生活情。二000年五月一日,第一次来合肥,如今,定居合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合肥发展得这么快,建设得这么美,确实是个来了就不想走、到过就想留的“养人”城市。……但无论如何,我始终坚信,再过二十年,不,十年甚至五年,合肥一定会变得更美、更好。因为,她像地铁,似动车,猛然闯入眼帘,恍若世外桃源,天上人间,一路向前。

幸好,还有手中的笔,记住了她曾经的过往,书写了她美好的现在,描绘出诗一般的未来。让人时刻难忘,也令人充满遐想。

这是关于城市的美好祝愿,在这样纯粹的文字里,情感如潮水般波涛汹涌,谁也不会怀疑这些充满挚爱的文字会成为合肥历史中独特的存在。

正如家生所说,面对城市的未来,幸好我们还有文字,这些已经收录和即将收录在“庐州文化丛书”中的文字一定会成为值得期待的历史。

胡晓斌/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