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宿迁脱贫攻坚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产业扶贫挑“大梁” “靶向治疗”开良方
宿迁网讯 “我养了1000只草鸡,光草鸡蛋一年就能卖6万元,今年我还想再扩大规模。”昨日上午,宿城区中扬镇熊楼村村民蒋中成正准备开着新买的面包车去卖鸡蛋。曾经他是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患病的父母、三个读书的孩子、无业的妻子,全靠他打零工养活。两年前,在中扬镇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蒋中成贷款1万元开始养殖草鸡,不到一年,全家人就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在宿迁,像蒋中成这样的脱贫示范户还有很多。据统计,到2017年底,全市已实现28.59万低收入人口、10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脱贫率分别达到45.26%和55.32%,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753元,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平均收入首次突破18万元、达到19.01万元,连续两年位居省脱贫成效考核苏北五市前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宿迁围绕“缓解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主题,突出问题导向,加快探索机制创新,打好扶贫“组合拳”,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宿迁各地、各相关部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根本路径,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提升产业扶贫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启动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基地136个,新增生态高效农业26.4万亩,带动近10万低收入人口增收。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抢抓南北挂钩产业扶贫机遇,先后招引农业产业项目252个,形成了一批对脱贫增收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近年来,我市还逐步完善“一村一品一店”“支部+电商”等电商扶贫模式,全市累计有5600名低收入农户成为网店店主,5.2万低收入人口直接参与网络经济,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
突然遭遇大病大灾、身体患有残疾,或者孩子上学等因素,往往会让一个小康家庭陷入贫困。针对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致贫主因,宿迁对准焦点、“靶向治疗”,着力解决支出型贫困难题。
针对因病致贫,宿迁建起四道“防线”,推进四项保障,建立全方位健康扶贫体系。四道“防线”,即建立低收入农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补充保险,对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补偿后的剩余合规医疗费用,进行再次补偿。再次补偿时的报销比例高达85%,且上不封顶,合规费用总报销比例约在95%。截至目前,大病补充保险共惠及低收入农户1.15万人次,累计减少医疗支出近4353万元。四项保障,即医疗救治、慢性病救助、“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生签约保障。目前,全市已落实20种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已救治2316人次;在全省率先出台慢性病救助试点办法,救助病种扩大到19种;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将定点医疗机构扩大至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院,对低收入人口在村居就诊的个人付费部分及转诊挂号自付费用实行减免优惠;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已完成签约56.4万人,实现常住低收入人口全覆盖。
为破解因学致贫难题,宿迁拓展补充了国家和省有关低收入农户子女扶贫助学政策,通过社会帮扶和财政兜底相结合,实现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公办和民办、市内市外、就学就业四个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已资助低收入农户子女33.56万人次,资助金额超过4.08亿元。
为有效减轻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困难和因残致贫问题,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合计1.5亿元,受益低收入残疾人2.6万人次。截至今年5月,“残疾人之家”已建成89个,完成残疾人托养2000多人次,残疾人照护实现全天候。
因灾致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贫因素,截至目前,市区及各县区先后为低收入人口购买意外伤害致残、意外事故死亡、家庭财产损失等商业保险,已累计赔付452例、361万元。(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