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宿迁的印记·雕塑 沈括像:凝固时空的守望
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对于沭阳县来说,沭河是“她”流动的时光、岁月的沉淀。
而在900多年前,沭水为患,河道淤塞,漫淹成泽,许多田地“熟不长粮、荒不长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就在此时,24岁的沈括任沭阳主簿,率民开“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一度克服水患,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从此,沈括与沭阳结下深厚的渊源。
24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沭阳,走近沈括像,去追寻一段“凝固时空的守望”。
“1988年冬,沭阳县原十字乡干部和百姓,在沭水河畔建立沈公亭,立有沈公碑;继而沭阳县政府在沭阳县城闹市中心立有沈括高大塑像。”沭阳县文化名人杨鹤高介绍。
城市在发展,文化是命脉。2009年,沭阳县在推进县城东部城区发展的进程中,一座以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命名的沭阳梦溪植物园诞生了,而立在闹市区近20年的沈括像也“乔迁”至此。
在沭阳梦溪植物园入口处,一个铜铸质地的“竹简”雕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竹简上的文字皆是取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抬望眼,在竹简雕塑南数十米处,便是砖红色的沈括像,手捧长卷,放眼远眺,气宇轩昂……走近沈括像,你似乎可以感受到,“他”远望的目光里,或许藏着那源源不断的沭河水,还有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奋斗的沭阳人。
“小时候,老人常说起‘沈垫肩’的故事。”正在这里游玩的游客刘婷说,传说沈括在工地上看到民工挖河抬泥时,肩膀被扁担磨破流血,他心疼难受,就与夫人共同想了个办法,缝了布垫子套在双肩上,用这个办法,肩膀不破了,民工们治水劲头更大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沈括,就把肩上的布垫叫“沈垫肩”。如今,“沈垫肩”的传说还被收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在梦溪植物园里,你可以切身感受到梦溪植物园的内涵。整个植物园以《梦溪笔谈》记载的主要科学成就作景观布置,占地300余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50余种,从北到南建有木、火、土、金、水五大主题广场。
“沈括像正位于‘火’主题广场,这里以杜鹃花为衬托,强烈烘托出‘火’广场的主题,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沭阳人热情、奔放、豪爽、向上的地域人文特色。”杨鹤高介绍,就在这座广场前方的“土”主题广场上,还有《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中华文化瑰宝——活字印刷。
“沭为汉之厚邱盖南北要地也……其人民之繁庶如此家诗书而户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闾巷……风俗之美又如此。”寒风萧萧,黄叶飘飘,站在这座静谧的植物园里,这片“活字印刷”又多了几多韵味,让你慢慢品鉴到这里的历史沿革、淳朴的传统民风。
沈括在沭阳任主簿期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之一。他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经感慨说:“做官最微贱劳苦的,莫过于主簿。”而植物园内“梦溪九曲湾”的景观,就是他生活艰苦、工作曲折的写照。
在梦溪植物园的文化广场入口两侧,还建有八面浮雕墙,一边记录了沈括一生的主要科学成就,另一边是各地书法家关于梦溪文化的墨宝,并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贯穿整组浮雕,充分彰显出梦溪文化的厚重以及后人对这一伟大著作的推崇。
“广场东侧,是‘古印’主题雕塑,取自《梦溪笔谈》器用章节,雕塑以写实的艺术形式介绍了出土官印的用途。”杨鹤高说,据传,在古代只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方得以官印绶葬。此雕塑寓意和警示新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宗旨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离开梦溪植物园时,记者在沈括像边上的一块石碑上,看到这样的字眼:沈括著《梦溪笔谈》,沭阳建植物园,歌学士授业之功,颂主簿治水之德……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如若溪水入梦,那当今的盛世繁华,也是如他所愿。
“悠悠沭水不尽流,主簿丰碑青史留。忘却人间多少事,功德真知有人酬……”浅浅光阴,拂满古人袖,淡淡芳菲,流经一世间。如今,这些在沭阳县依然被人传唱的诗句,沉淀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和这一尊沈括像一起守望岁月静好!(记者 杨芹 通讯员 吕述谡 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