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王晨 武蕾) “经医保报销,自付费用只有2万多元,此前在外地咨询要10万多元。”12月18日,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住进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的市民梁先生术后坦言,“这下总算安心了。”
“我们利用动脉瘤栓塞术大圈技术,减少弹簧圈使用个数,既能降低动脉瘤复发率,还能节省两三万元。”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袁璞道出“省钱”的原因。
靶向治疗“大处方、多检查”等顽疾,确保百姓“救命钱”花在刀刃上。自2020年11月被确定为国家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城市以来,这场基于大数据的改革正在推动宿迁医改往更深处发展。
DIP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支付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病种进行分类组合后赋予相应的分值,在总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配以相应的点数后结算,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医保被动买单、医院粗放发展、患者看病负担重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宿迁先行先试,创新开发按病种分值付费智能决策平台,用大数据核算出年度平均预算,设定医保支付“天花板”,将检验检查、药品、耗材等从收入变成本,倒逼医疗机构降低住院次均费用、医疗收入中的药占比等,为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腾挪空间,同时建立结余留用激励机制,让患者、医保和医疗机构在提质增效上能够相向而行。
“动脉瘤栓塞术大圈技术对术者操控技术要求较高,但能够降低患者平均费用。DIP改革以来,多做这样的'难题’,从而多挣'工分’,为患者'减负’,已成为医务人员的共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凡金田说,目前,DIP考核已与医务人员酬薪挂钩,围绕偿付比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对偿付比超100%部分,大部分用来奖励一线医务人员。
记者了解到,宿迁全市238家具有住院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目前已全部纳入DIP试点,实行统一的区域预算管理,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结算标准,实行统一结算经办规程。
“破除传统稽核的痛点和难点,我们推进大数据应用分析,打造管用高效的支付监测体系,实行统筹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病种目录、费用明细五层数据信息监测,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服务效率、违规行为进行画像,推进定点医疗机构信用制度建设。”宿迁市医保局局长葛翔宇介绍说,与今年1-5月相比,6-10月月均住院医疗费用下降18.75%,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次均费用平均降低700元,全年可减少参保人员住院费用负担8000万元。
改革实施以来,宿迁在今年国家两批DIP交叉评估活动中获得优秀等次,国家医保研究院两次向全国推介宿迁市DIP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