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社会,也是稳民生、稳民心。今年以来,宿迁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关于稳就业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打造“乐业宿迁”“创赢宿迁”“技能宿迁”“安薪宿迁”“人社快办”五大品牌为抓手,创新担当作为,奋力真抓实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确保全市总体就业形势稳定。
扩增量 千方百计保就业
围绕打造“乐业宿迁”“创赢宿迁”品牌,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增岗位、增载体、增供给,全力保用工、保就业,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实行“4410”稳企助产新模式,搭建企业用工招聘新平台。创新开展“乐业在线 ‘职’通云端”线上招聘、“云端送岗·走进企业”直播招聘、“稳就业惠民生”系列招聘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周六市场招聘”活动,建立24小时“不打烊”就业服务机制。
构建“迁宿迁”人才招聘新平台。牢固树立“人才强市”战略定位,通过举行“产业人才网络招聘季”、“链长”进高校暨“校园宿迁日”、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宿迁站”、“百校千岗”产业人才“空中双选会”等活动,拓展线上线下引才渠道。
聚力激发全民创业新活力。实施创业服务提质行动,出台创业孵化基地“345”星级评定办法,举办“创赢宿迁”大赛,升级富民创业贷款政策,厚植创业沃土,优化创业环境,推动更多人投身“创业大潮”。
拓展劳务合作新渠道。强化沟通协作机制、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拓展劳务合作基地,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通过开展“就业红娘万里行”、劳务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招聘外地人才来宿就业。
提质量 “十大行动”强技能
围绕打造“技能宿迁”品牌,市人社局开展数字技能、产业人才评价等“十大行动”,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着力构建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创新实施人才评价认定。创新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扩面提质行动,建立新工种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加强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管,让企业精准培养更多的适岗型技能人才。
创新开展乡土人才培育评价行动。实施“引凤还巢”“赋能提升”“评价认定”“成长激励”四项计划,深挖乡土人才资源,建强乡土人才队伍,让农民“有职称、有地位、有传承”,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活力。
创新推进新职业工种开发。发布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将网约配送员、无人机驾驶员、物流服务师等新业态工种以及互联网营销师、光纤光缆制造工等数字化工种纳入目录范畴,支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引导、推动技工院校主动对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院校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稳存量 贴心帮办助发展
营商环境不仅是“软实力”,更是推动发展的“硬支撑”。围绕打造“人社快办”品牌,年初以来,市人社局实施“补、贷、缓”等政策,让政策找企业,为企业纾困解难,帮助企业稳岗、稳员、稳定运行。
建立人社专员专属服务机制。成立“稳就业惠民生”工作专班,建立人社专员专属服务机制,全面推进“一对一”“保姆式”“全程式”服务。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中层干部全员参与挂钩重点企业,落实“一人联系一企、一企制定一策”举措,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兑现稳岗返还政策。通过提标准,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返还比例分别提至50%、90%;免申请,将参保单位“先申请再享受”模式调整为“免申即享”;扩范围,将个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都纳入补贴范围,加大稳岗返还力度。
实施“苏岗贷”融资政策。启动“苏岗贷”融资业务,及时与中国银行宿迁分行对接,快速签订合作协议;及时利用信息共享优势建档,快速筛选符合条件企业,量体裁衣提供政策咨询、申请登记等服务,缓解企业复工复产资金方面的需求。
落实阶段性缓缴社保政策。实行“点对点”推送,筛选出全市符合社保缓缴政策单位,包括5个特困行业、17个扩围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逐一发送短信通知,并推行告知承诺制,简化程序,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
防变量 监测预警降风险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市人社局围绕打造“安‘薪’宿迁”品牌,始终将防风险贯穿于人社工作全过程,打造更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为稳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企业用工实时监测系统。依托“失业动态监测系统”“重点企业用工监测系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系统”等平台,强化用工数据监测,动态掌握企业运行情况,为精准保障用工提供数据支撑。
打造治理拖欠工资宿迁模式。开发建设“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构建“全领域监控、全周期保障、全过程记录”体系,监管在建工程项目,第一时间化解欠薪问题;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保卡发放农民工工资,建设“一卡通”数字化监控预警平台,形成“一个平台管发放、市县乡三级精准治理”的工作格局,确保政府性投资项目农民工工资及时支付到位。
探索推进小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针对部分小微企业工伤事故风险高,而企业无力缴纳“五险”的实际情况,出台《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减少工伤矛盾纠纷;建立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实施快递末端备案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
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创新出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如何认定的法律适用指南》,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办案指引,统一争议处理口径和裁判标准,明确劳务派遣和外包用工责任区分等,有效解决规避用工责任、用工主体不清、平台管理盲区等问题,提升新业态劳动者就业质量。(宿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