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剧院、艺术中心、古玩集市……最近,嘉兴不少乡镇涌现出一批网红打卡点,不时在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刷屏,这些地方的前身都是老粮仓。
嘉兴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储存粮食,嘉兴各地纷纷在河道旁建起大大小小的粮仓。
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末,嘉兴粮仓面积共有59万平方米。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和仓储标准提升,这些老粮仓“功成身退”,纷纷闲置。不少乡镇发现,这些老粮仓虽然闲置,但其样式独特、面积较大,完全可以“再就业”。于是,这些乡镇近两年不约而同地开始爆改老粮仓。
嘉兴的老粮仓经历了怎样的改造?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我们选取了网络媒体上最热门的几个,前往探寻。
咖啡中透着谷香
“出片率100%,太美了,我要马上发朋友圈”,我们从嘉兴市区出发,驱车一个钟头,刚刚停好车,就听到有人大声感叹。
这儿是位于海盐县沈荡镇的谷仓文化园,其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的沈荡粮仓群。
历史感十足,是我们对这儿的第一印象。远远看去,高达30米的一整栋长方体状粮仓还保留着原有的砖瓦结构,外墙上攀爬着一大片绿色的爬山虎。粮仓旁边是海盐至嘉兴的主要航道盐嘉塘,偶有货船缓缓驶过,仿佛让人穿越了悠久的时光。
这里经过改造,引入了咖啡馆、书店、篮球场、餐厅等全新业态。
步入咖啡馆,一眼看得到底的大开间宽敞明亮,高高的人字形屋顶、随处可见的稻穗元素,吸引了不少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他们一边喝咖啡一边摆造型拍照。
“来,试试我们根据当地特色研制的谷仓咖啡,”龚忠海热情地打招呼,他是咖啡馆和书店的运营负责人。
我们品尝了一口,口感浓郁、厚重。咖啡馆一角还布置了一个独立的咖啡豆烘焙车间,供游客参观、体验。
在龚忠海的指导下,我们先将烘焙好的咖啡豆放进纸袋,拿到磅秤上称重,一包500克,然后再拿到封口机上封口,完成后就可以摆到柜台上售卖了,体验感十足。
“我们从历史、传统、地域特色中寻求灵感,除了咖啡豆、挂耳咖啡等,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希望年轻人能喜欢上如今鲜活的谷仓。”龚忠海介绍。
咖啡馆正对面是个书店,一进门,从地面到屋顶整面图书墙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在余华笔下的小镇,遇到最美书店,这趟值了。”专程从嘉兴开车过来的屠女士正和朋友翻看着书店中余华的小说《活着》。
今年“五一”假期,这儿游客超过5.2万人次,平均每天卖出咖啡约1200杯,书籍500余本,这里还计划引入民宿、青创空间等业态。
依托古韵来“淘宝”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秀洲区王店镇的苏式粮仓群。
整片苏式粮仓群由14个分散的圆筒仓和近10栋配套建筑组成。其中14个圆筒仓排成3排,每个圆筒顶直径12米,层高8.15米。这些圆筒仓于上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成。
去年,王店镇将一幢面积6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配套建筑改建成了收藏品市场,并在每周三开设古玩集市。除了固定摊位,还有不少人在空地摆地摊,人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随意走进一家店铺,老板是土生土长的王店人朱小观,他告诉我们:“小时候来这卖粮,现在自己在这摆摊、淘宝,家门口熟悉的味道,特别好!”
王店镇是明清嘉兴地区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清朝著名词人朱彝尊的故乡,一直以来都很繁华。这里有不少收藏爱好者,成立了王店收藏家协会,可惜的是,以前这里没有固定的交易市场和集市。
考虑到大家的需求,王店镇将这儿改造成收藏品市场,还推出前3年免租金的政策,朱小观等收藏爱好者立即带着自己的宝贝搬了进来,目前上下两层近20家商户基本上已经满了。
眼看着有客人来找朱小观买钱币,我们也凑了上去。“铜钱要看包浆。”说着朱小观拿出放大镜,一边教我们对着铜钱外圈看,一边讲解。“铜钱现在高仿的很多,不容易辨别。要看它的包浆有没有分层感,是不是青黄红褐过渡自然。”
接下来,我们也选了一个地摊开始“淘宝”。摊主姚荣根来自湖州,这是他第三次来王店:“现在长三角的很多玩家都知道,王店新开了个市场,环境好地方大,摆摊方便还免费。”
说话间,一位带着孩子的陈阿姨也过来凑热闹,她告诉我们,以前这儿冷冷清清,现在人多了,她常会过来看看。
我们注意到,除了古玩店,这里还有几家非遗项目展示店铺,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停留。
王店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沈霞说,王店镇还计划在这里引入培训中心、艺术中心、咖啡馆、工艺展示馆等业态,将旧粮仓充分利用起来。
粮仓吹起文艺风
“你们的道具有必要做得这么好吃吗?”“您的表演体系笼罩了整个戏剧界,号称您学生的冒牌货到处都是。”近日晚上,在良仓剧场里,我们和几百位观众一起,沉浸式观看了戏剧《契诃夫的餐桌》,精彩的对白引得我们爆笑不已,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感觉意犹未尽。
绿树掩映、四面环水的良仓剧场位于南湖区凤桥镇的梅花洲景区内,曾经是一幢比较小的平房仓,面积600多平方米。
考虑到面积、交通、周边环境,这个平房仓被打造成了音乐展演空间,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原创音乐发布、小型演唱会、话剧等,每次都能吸引几百人参加。
走文艺范的不只是良仓剧场,还有与梅花洲景区相隔不到7公里的余新镇余新筒仓艺术中心。我们来到这儿,远远地就被这座极具现代感的黑白灰建筑立面所吸引。
建筑由10个12米高的圆筒仓连接组合而成,圆筒之间1米多宽的间隔空间被打通成了有透视感的过道,每一个圆筒就是一个展厅,举办过画展等。
正在现场的当地居民王阿妹告诉我们,去年艺术中心落成以来,她已经看过好几场展览。“以前筒仓放的都是吃的粮食,现在展览的都是精神粮食。”
这10个圆筒仓原是余新镇的粮仓,后来附近建起了未来社区,余新镇就将这儿改造成了艺术中心,作为周边社区的公共配套建筑。
和良仓剧场和筒仓艺术中心有所不同,平湖广陈镇粮仓改造成了公共文化中心。这幢两层楼的建筑里,划分了阅读区、咖啡吧、自习室、羽毛球场、健身房、舞蹈房、多功能活动室、影音播放室等功能区块。
“小孩子在童玩区看绘本,年轻人在羽毛球场和健身器材上挥汗如雨,我们坐在这聊天,就像以前卖了粮食大家还聚在附近聊聊天一样,挺好的。”58岁的李明是土生土长的广陈人,他如今经常会来转转。
离开平湖广陈镇公共文化中心时,落日余晖把整栋建筑映得通红,显得格外美丽。嘉兴许多老粮仓都像这儿一样,正以令人惊艳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讲述着全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