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社会

“宿迁老字号”背后的故事———肉嫩汤鲜的“丁家汤包”

编者按:近日,晚报先后推出了《“宿迁老字号”认定评选正式启动》、《说说你心目中的“宿迁老字号”》等报道,引起不少市民关注。“没想到我们宿迁也有这么多的特色老店,希望你们能挖掘出更多的老字号,多讲讲他们的故事。”不少市民向本报发出建议。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宿迁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宿迁老字号”,走近“宿迁老字号”,领略“宿迁老字号”中蕴含的特色文化。

       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张峰/文 杨群/图)“丁家汤包”是宿迁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之一,其晶莹剔透、圆润流光的外表,芳香浓郁、肉嫩汤鲜的内里,让人食之回味久长。

     源自光绪年间

       关于“丁家汤包”的历史,今年59岁的“丁家汤包”第三代传人丁必柱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有传奇般色彩的故事:清光绪年间,丁必柱的祖父丁今之和老乡沿大运河乘船南下吴淞口(今上海市)贩卖金针菜。生意做完后,同行的老乡都急着回家,而丁今之执意留在吴淞口,在闸北的一家小菜馆学习南方菜肴的制作工艺。

       光绪十九年深秋的一天,正在厨房洗碗的丁今之忽然听到巷子里传来微弱的声音,他出去一看,发现一位老人靠在墙边。老人说,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随后丁今之进厨房做了份蛋炒饭,端到老人面前。吃完饭后,老人告诉丁今之,他曾经是一个御厨,他做的包子得到太后和皇上的赏识。但由于后来犯了错误,他被逐出,流落到此。

         说完,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蓝色布包,递给了丁今之,不等丁今之反应过来,老人已失去踪影。丁今之打开蓝布包一看,是一本《膳包食珍录》,详细介绍了汤包制作的工艺和技术要求。

       后来,丁今之每天认真翻看学习,熟记书中的制作技法。半年后,丁今之辞别师傅,在闸北路租下两间门市,开起了汤包店。

      制作工序繁杂

        丁必柱说,祖父丁今之靠开“丁家汤包”店养活一家老小。1944年丁今之去世后,深得父亲真传的丁厚良继承店铺。为了使“丁家汤包”后继有人,丁必柱8岁起就学习汤包的配方和《膳包食珍录》的有关内容。

        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一批中学生“红卫兵”把《膳包食珍录》撕碎并烧毁,丁厚良奋力拼夺,又遭他们毒打。第二天,“丁家汤包”店就关门了,丁厚良一家回到了宿迁老家。1982年2月,29岁的丁必柱决心将店再开起来,当年5月,装潢一新的“丁家汤包”店终于在宿迁市区幸福南路老南菜市开张营业。时隔16年后,“丁家汤包”在宿迁大地上再度出现顾客云集的情景。

        丁必柱说,“丁家汤包”之所以鲜美独特,与它的原料、制作工艺有密切关系。丁先生说,刚上桌的“丁家汤包”,热气腾腾,雪白晶莹,但吃的时候还有技巧,那就是“轻轻提,慢慢移,轻咬皮,把汤吸”。“丁家汤包”制作工序颇为繁杂,有38道之多。为确保汤包的质量,从原材料的选购到馅料的调配,丁必柱先生都要亲历亲为。

       注重品牌提升“丁家汤包”

        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宿迁人的最爱。80多岁的老台胞蔡俊青,祖籍宿城区埠子镇,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品尝,称赞它是“宿迁一绝”。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等人1998年来宿迁演出时品尝“丁家汤包”后,诙谐地说:“这就是宿迁的狗不理包子”。江苏卫视综合频道等栏目也曾多次介绍“丁家汤包”。2007年,“丁家汤包”被评为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宿迁名品》一书收录。2009年,“丁家汤包”以丁必柱先生形象为主体图案的注册商标已获工商部门注册,丁必柱也获评“宿迁烹饪名师”称号。

        随着“丁家汤包”声誉不断提高,“丁家汤包”第四代传人丁岩石总经理正在积极谋划全新的发展策略。据介绍,目前“丁家汤包”在宿迁城区共有3家店面,以大润发店为主,还有聚龙小区和乾隆行宫分店。目前,他们还专门请公司对“丁家汤包”店的品牌形象进行全程推广包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