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每天,他骑着一辆满载蜂窝煤的电动三轮车,穿行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每每遇见小吃摊点,总是面带微笑地问上一句:“给你送点煤啊?”
刘裕义折好卖煤的钱,握在手心。满是裂纹的手上,一条条黑色的痕迹,见证了他13年的卖煤生涯
一趟搬40块蜂窝煤,大约50斤重,让他感觉有些吃力
清晨6点,刘裕义开始了一天的卖炭生活。一天卖两车,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散落在车里的煤渣可是宝,一斤煤渣可以换一个煤球
骑着电动三轮车,穿行在小巷里,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刘裕义脸上却总是乐呵呵的
丢不下往日陪伴他的板车,刘裕义把它放在厂里,用于储备煤球
昨日下午,在市区河滨新村,记者遇见了这位“卖炭翁”。身穿破旧的灰黑色毛衣,被煤渣染得发乌的解放鞋,还有露出的那一双黝黑的手臂,老人的身上,总是挂着一种黑色调。
他叫刘裕义,今年59岁,大家都喊他“刘四”。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市区卖煤已经13年,昔日的“板车老人”如今换上了电动三轮车。刘裕义告诉记者,他家住宿豫区蔡集镇,距离市区20多里路。由于年纪大了,拉着板车卖煤很吃力,电动三轮车是他两个月前卖了家里粮食新添的。现在市区一天可以卖掉两车蜂窝煤,净赚100元左右。对这样的收入,刘裕义很满足。
“现在市区卖煤的人很少,哪个现在还烧煤?只有做小吃的还要点……”刘裕义用浓浓的宿迁方言给记者讲述往日的送煤市场。
10年前,市区有数十家煤球厂,如今已所剩无几。市民纷纷住上了商品房,告别了蜂窝煤的时代。除了街上的小吃商贩,只有一些老巷子还残留着蜂窝煤的踪迹。小小的火焰,在角落里讲述着它最后的故事。刘裕义老人的拉煤经历,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宿迁人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