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徐其崇) 罗圩乡联伍村位于宿城区的东南,辖区面积3.25公里,目前有1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239人。这是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也是省级康居示范村。时光倒流到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没有人烟。清朝末年,先后有五户不同姓氏人家到这里安家落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经过繁衍生息,当年的“连五”变成了今天的“联伍”,一代又一代厚道淳朴的村民共同演绎着一个不变的故事,那就是和谐。
五户人家组成的“连五”村
说起联伍村这个村名,罗圩乡乡长许祥进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历史上是由五户人家组成的,由于过去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五户人家就给自己的小村落取个名字,叫‘连五’。”
许祥进介绍说,早在清朝末年,联伍村境内是没有人烟的,土地不长庄稼,方圆几公里找不到人家。当时逃荒的张家就在这里落户了,随后,又有孙姓、朱姓、刘姓、胡姓四个逃荒人家在这里落脚,这五户人家居住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小小村落。“这五户人家来自不同地方,非亲非故,居住下来后就地开荒种田,有了收成后他们厌倦了漂泊,就成了当地的常住户。”许祥进介绍说,在百年前的乡村,根本谈不上社会治安稳定,贼人土匪见这五户人家收了点粮食,就经常去盗窃甚至强夺,这令当时的五户人家防不胜防。
“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五户人家在一起商量,必须团结起来抵御贼匪。于是,他们共同出资制造了土枪等武器。每逢夜晚,妇女和孩子呆在家里,男人们会在村头用土枪站岗放哨,此后,村里再也没有贼敢于涉足,因为他们对这五户人家并肩保卫自己劳动成果的阵势望而却步。”许祥进说,正因为这五户人家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的五户人家就组成了坚不可摧的小天地。于是,他们就将这个地方取个名字,叫“连五”,意思就是五户人家连在一起,谁也别想把他们分开。
88岁退休老教师讲小村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娶女嫁繁育后代,这个村子的姓氏先后又增添了几个,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个村子里的大姓依然是孙、朱、刘、胡、张这五大姓。今年已经88岁的退休老教师陈铎训是这个村一路走来的见证人之一,回忆过去,老人不仅欣慰,而且也很感怀。
“我们村历经百年风云,世世代代都是团结和谐的,从黑暗的旧社会,到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从土地联产承包,到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的村民都是淳朴善良的,一家有难大家帮忙,村里的事情大家齐心协力。”陈铎训老人说,在他心目中,这个由“杂姓”组成的村子民风淳朴,劲吹百年。
“我出生在民国十四年,也就是1925年,当时家里粮食收得多,父母亲就送我去读私塾,从10岁到17岁,我先后跟名叫陈亚堂、陈斯道的两位私塾先生读书。”陈铎训回忆说,当时的联伍村归属于苏圩区新民乡,能读起书的孩子并不多。后来私塾先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的教育模式开始兴起,他就到十几里路开外的埠子读书,仅用半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全部课程,又利用一年半时间读完了初中课程。在当时,陈铎训就是村里唯一具有初中文化的农民。
在陈铎训老人的记忆里,过去的联伍村曾经饱受苦难,特别是在1937年,日本鬼子进中国,曾经在联伍村扫荡过。“在国民党兵出没的年代,我的私塾老师陈亚堂是村里的保长,那时候的保长就是村里的行政当家人。另一位私塾老师陈斯道是农会会长,这两位老师当时都是联伍村村民的主心骨。”陈铎训说。
49年前平板车娶亲步行百里
“我毕业以后突然想到做生意,于是就和三棵树的商人一起贩卖大肥猪。第一次将收购来的肥猪赶到几十里开外的洋北船行,上船后运往镇江出售,后来又贩卖洋纱,跑两次船都没有亏本。”陈铎训说,解放后,他做生意能挣到钱,但心里并不满足。“我读书读到20多岁,为什么不能让村里更多的人识字呢?”
陈铎训说,在老母亲的支持下,他回到村里自己办起了私立学校,有几个孩子跟他读书,没有书本,他就用很多块自制的黑板抄上教学内容,让学生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学习。“我的语文水平很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苏圩区领导看我的教学质量很不错,就在村里设立一所小学,让我担任老师,就这样,我就成了公办教师。”陈铎训说,他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学校,当了几十年校长,干遍全乡所有学校,直到62岁那年才退休。
回想自己的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的陈铎训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教师是拿不到工资的,得到的报酬就是区里每年发给120斤粮食。“结婚的时候才寒酸呢,是一辆平板车将媳妇拉到家的。”回忆自己组织家庭的经过,陈铎训老人笑着说:“那时候我‘欺骗’了她。”
采访时,陈铎训讲起自己结婚时只摆了一桌酒席,他的老伴朱秀华坐在一旁不停地插话:“他那时候真是‘欺骗’了我,不过我跟他生活一辈子了,就觉得他是个忠厚的人。”朱秀华说,她当时也是个初中生,是她的教导主任做媒,她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陈铎训。所谓的“欺骗”,是陈铎训隐埋自己的年龄,说自己比朱秀华只大8岁,隐瞒了6岁。
“我家住在宿豫区大兴镇,距离联伍大概100里路。结婚那天,是一辆平板车把我和一张书桌、两个木箱一起拉来的。”朱翠华说,那时候结婚也就花了几十元钱。
村名虽改变但音同意同
过去这里叫“连五村”,那是因为当时是五户人家组成的村子,为什么后来又改成“联伍村”了呢?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名的改变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村名虽然改变了,文字也不同,但是读音并没有改,其意思依然是村民心连心,手挽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就在一起商量,‘连五’这个村名代表的是过去几户人家在无助情况下的凄凉,后来党的政策好了,村民能吃饱肚子了,干脆就把‘连五村’改成‘联伍村’,这个意思代表着全村人联合起来,像一支队伍一样挽手向新生活迈进。”村支书陈士友告诉记者,在年轻人的心目中,这个村子还可以叫“帘伍村”,因为在目前,该村的腾飞可以说是“一帘幽梦”。
联伍村编织草帘的历史少说也有50年了,当地村民充分利用废弃秸秆编织草帘,在这里早就形成了产业化。“我们村连续5年没发生刑事、治安案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我们村淳朴民风带来的景象。”陈士友说。在村部里,悬挂的数十个奖匾见证了改革开放后联伍村由穷变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几年前建成的联伍新村就是一个别墅群,村里大部分人家搬进小区,幸福并快乐着。
据介绍,2011年,联伍村被定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示范点,如今已经建成了“人口文化庭院”、“少生快富基地”。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欣闻联伍村已经通过“国家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的公示,往日五户居民用土枪保卫下来的小村落,如今成了声名显赫的和谐村、幸福村、希望村,淳朴村民演绎的村庄故事,也深深地印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
联伍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