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社会

泥腿子这口气“争”得令人刮目相看 一人办起两个厂,富了自己富乡亲

 

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徐其崇)一个曾经被人瞧不起的“泥腿子”,为争一口气去学裁缝却还是被别人耻笑,他走出家门学技术学文化,10多年积累了不少资金之后领着外地媳妇回家一起办厂。在宿豫区丁嘴镇汪道村,提起35岁的张雷,村民们都说他是个人才,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名人。

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

昨天,记者来到宿豫区大兴镇的友谊服装有限公司,看到百余名工人正在车间忙着加工出口欧美的服装。“现在订单源源不断,工人平均工资都在两千以上,熟练工能拿到三四千。”该企业负责人张雷说,自己能办起这样的服装加工厂,在十几年前连做梦也想不到。

据张雷介绍,在他11岁那年,年仅36岁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撇下她和母亲、妹妹3个人相依为命。“我那时候刚上4年级,因为家里很穷,母亲靠种田、养蚕抚养我和妹妹,我读到初中毕业就没有继续上学。”张雷说,他父亲去世后,这个3口之家全靠母亲一人撑着,原本可以去上技校的他不得不过早地离开校园,回家给妈妈当个帮手。

工地打杂,有人说他没出息

“初中毕业时我刚满16岁,农忙结束后我就想去挣点钱补贴家用,因为年龄小,到几个厂里去打工人家都不要,我只好求人家让我在工地打杂。”张雷说,他在丁嘴镇周边几个工地干小工,工资不高,干的却是和泥、搬砖之类的重活,那是个地道的“泥腿子”。“大人们经常说我不应当干这个,说小小年纪就干‘泥腿子’没出息。”张雷回忆说,在他干小工的时候,别人因为看他小就会当面说些不好听的,他也不辩解,只是埋头干活,其实他心中也在默默地思量:自己将来到底干什么呢?

就这样起早贪黑整整干了两年,张雷想到自己年纪还小,不应该永远在工地上干小工,应该学一门手艺,以后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那时候镇里开了一个服装剪裁培训班,我瞒着妈妈去报名,可是没学几天,同学们看我的眼神就不一样了。”张雷说,在他学习裁剪时,从来没用过针线的他显得很笨拙,有人说他的手指像胡萝卜,根本不是搞服装剪裁加工的料。“我那时心里很沮丧,别人这样说不是看不起我吗?”张雷说,别人的嘲笑就像一把刀子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就在此时,张雷萌发了“不吃馒头也得争口气”的想法。“我还就想在服装行业发展,我就不信自己干不来这个。”

外出闯荡,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我18岁那年就去了常州打工,在一家服装加工企业上班,学习一段时间的机工后就在车间上班了,那时候月工资也就1000元左右。后来我觉得光会加工可不行,自己需要掌握更多的技术。”张雷告诉记者,在他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远”的时候,他决定报名参加上海华东大学纺织专业学习。

获取大专学历后,又在工作中勤于练习,张雷从一线工人干到车间主管,又从技术指导干到销售经理,10多年来一直在苏锡常一带服装加工企业就职,月工资一直保持在2万元以上。2003年,在同一企业务工的盐城姑娘邱素红发现张雷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便以身相许。

夫妻俩经过打拼,腰包鼓了起来,张雷就和邱素红商量,回到老家办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在2011年,他们在大兴镇街区建起了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就近招收工人。两年过后,又在距离老家不远处的泗阳县三庄乡开办了一个分厂。令人惊讶的是,张雷夫妻俩办厂投入400多万元,没有一分钱借贷。

记者发现张雷用的工人大都是老家人。“自己办企业,用的都是家乡人,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张雷说,自己是个受过苦的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当初不服输的精神,更得益于自己遇到了好时代。说到此,张雷拿出由市慈善总会发给他的荣誉证书和一份捐赠合同。记者看到,就在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张雷夫妇主动和市慈善总会联系,自愿捐赠3000件价值10余万元的新衣服,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

责任编辑:李赛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