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徐其崇)一位老汉飞针走线9个月,昨天终于完成了长3.5米、宽1.5米的巨幅十字绣作品《琴棋书画图》。在宿豫区顺河镇卓圩居委会,提起朱宜虎老人,很多居民都说他长了一双巧手,很多家庭妇女的针线活都跟他没法比。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朱宜虎老人拉了大半辈子平板车,过去基本上没摸过针线,令人惊叹的是,3年来,他经过苦练,绣出多件漂亮的十字绣作品,成为当地人人皆知的能人。
拉平板车闯天下,他说过去不堪回首
说起老人学十字绣,朱宜虎的老伴李凤玲一直捂着嘴笑。“他拉了一辈子平板车,干的是苦力活,过去连针线都没摸过,现在能绣花,说给谁听也不信呀。”老伴李凤玲介绍说,朱宜虎再过几个月就70岁了,听说他这几年在家绣十字绣,很多居民都来参观,还说他的手指就像胡萝卜,怎么能捏住绣花针呢?
“其实,一个人只要想学,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朱宜虎老人耳聪目明,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自己这辈子主要是跟平板车打交道,如今安享晚年就想掌握一门“跨界”手艺。
据朱宜虎老人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卓圩人,初中毕业以后一直在家务农。结过婚不久,他就挖掉家里一棵大树制成平板车架,然后借80元钱购买一副平板车用的车轮,从此,他就成为一名专业搬运工。“那时候我在大集体专门拉平板车,拉一车被套到徐州,往返一次需要3天时间,一趟劳务费是24元钱,加上生产队每天补助8分工,加起来跑一趟徐州也挣不了30元钱。”朱宜虎老人回忆说,拉平板车全靠步行,在往返徐州到宿迁的路上,他的腿和双脚不知磨破过多少次。为了减少疼痛,往往用塑料布裹在大腿上或者脚上减少摩擦。
“我35岁那年到港务处当搬运工,每天都是用平板车从杨庄码头拉货送到工厂,从码头到城南的厂里一个来回就20多里路,我一天要跑3个来回。”朱宜虎老人说,那时候没有自行车,他每天早晚上下班都是步行的,从卓圩老家到杨庄码头,一天两个来回就40多里路。这样算下来,他每天上下班加上拉平板车,光这些就要跑路100里以上。
潜心学习十字绣,巧媳妇说自愧弗如
“我共有3个子女,那时候家中困难,要不是我拉平板车出苦力挣点钱,一家5口人的生活难以为继。”朱宜虎老人说,他在港务处整整拉了11年平板车。在46岁那年,他作为计划内临时工被安排在卓圩搬运站从事搬运工作,随着年龄增长,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才被安排在财务科工作。
“当上了计划内临时工才有了工龄,我到60岁退休也能按月拿到养老金了,虽然拿钱不多,我和老伴也够花了。”朱宜虎老人介绍说,他的老伴这辈子没有工作,把3个孩子培养成人全是靠他拉平板车挣的钱。“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成家立业了,他们都有幸福的家庭,平时也很孝敬,我觉得晚年生活很幸福。”朱宜虎老人说,正因为晚年衣食无忧,他才想起来学习十字绣,以充实晚年生活。
“我看到卓圩搬运站一个巧手媳妇绣出来的十字绣很好看,我就想跟她学。她说我粗手指干不了细活,我就不信这个邪,我偏要学这个。”朱宜虎老人说,他在3年前就买来了相关书籍,开始从简单的图案学起,还不时地向那位巧手媳妇请教。“我开始连针都拿不稳,不知有多少次手指被针刺破了。”朱宜虎老人笑着说,经过一年多的苦练,他终于能够独立完成十字绣作品。此后绣出的《知足常乐》、《富贵满堂》等十字绣作品很是精致,就连那位曾经“看不起”他的巧媳妇也说比自己绣得好。
坚持不懈9个月,绣出《琴棋书画图》
朱宜虎老人在老伴的帮助下,将刚刚绣完的《琴棋书画图》展开在院子里,记者看到这幅十字绣作品上共有18个神态各异的古代人物,有的在作画,有的在抚琴,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他用了整整9个月时间才完成,经常夜里睡不着觉就起床绣。”李凤玲老人说,他的老伴酷爱十字绣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朱宜虎老人不仅喜欢十字绣,平时还喜欢练书法和看书。面对这幅千针万线绣成的十字绣作品,朱宜虎老人介绍说,在古代社会,会弹琴、能下棋、懂书法、能绘画,是文人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大家闺秀必备的技能。琴指古琴,又称瑶琴,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关于琴的发明,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棋多指围棋,在古代称之为弈,早在春秋时期,围棋已广泛流传,唐朝时围棋风行全国,之后历朝历代都崇尚围棋。书指书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是文人的追求,在历史上有不少人因为书法优秀而名传千古。画指中国绘画,也是个人艺术修养的表现。在古代,赞扬人才,往往会用到琴棋书画一词。
“人老了也得有所追求,不为别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儿女们的希望。”朱宜虎老人说,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还将会创作更多更好的十字绣作品。
责任编辑: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