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徐其崇)冬日清晨,麦田里铺上一层白霜。74岁的李先翠老人带着纸钱,步履蹒跚地走到母亲的坟前。“俺妈,闺女给您烧纸了,您要是没走的话,今年已经97岁了。”昨天是李先翠的老母亲马树业去世3周年纪念日。烧完了纸钱,李先翠蹲在坟前伤心不已,“俺妈,20年前听说父亲在战争中还幸存,后来在太原成家了。如果父亲真的还活在世上,将来去世之后能和您安葬在一起该多好啊……”
1958年收到《革命烈士证书》
李先翠的家住在宿豫区侍岭镇茶棚村五组,几年前,比她大一岁的丈夫侍迎之因患病导致偏瘫,身体硬朗的李先翠就成了丈夫的家庭保姆。“3个孩子早就成家立业了,俺们晚年生活不愁了,生活在城里的孙子喜欢吃草鸡蛋,老两口在家养几只小鸡。”李先翠说,她的一家走到现在,其实都是在泪水中度过的。
李先翠家珍藏着一份于1983年9月30日换发的《革命烈士证书》,李先翠说,他的父亲出生于1917年,如果还活着的话,今年应该是96岁。“俺妈跟俺说过,父亲是23岁那年参加抗战的,离开家的时候,我刚出生3个月。”李先翠说,她父亲参加抗日战争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直到1958年,她19岁那年,家里收到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才弄清楚,她的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了。
记者在30年前换发的已经陈旧了的《革命烈士证书》上看到,上面载明“李录兴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而在这份证书左侧折叠的存根部分,“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一栏内,却写着“1944年失踪”。“父亲究竟是牺牲了还是失踪了,我们也不知道,反正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了。”李先翠说,证书上的家庭住址、家人姓名都是对的,除了证书上的“牺牲”和“失踪”不一致外,她父亲的名字还错了一个字。“我听俺妈说,父亲原来的名字叫李永兴,怎么又叫李录兴了呢?”
祖孙三代思念半个多世纪
“俺家都是苦命人,俺妈从24岁开始守寡,父亲去参加抗战迟迟没有音讯,家里揭不开锅,俺妈就带我出去要饭。”说到这里,李先翠老人不禁老泪纵横。“俺奶奶在年轻时就得病去世了,俺老爹是个盲人,当时家里就俺这祖孙三代3口人,不出去要饭就没法活了。”李先翠回忆说,最远的地方去过新沂和沭阳。
据李先翠老人介绍,她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平时带她外出乞讨,要来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带回来给双目失明的老爹。“俺妈那时候总认为父亲早晚会回家的,听俺妈讲,父亲一共给家里写过三封信,第一封信叫俺妈好好把俺带大,第二封信是叫俺一家老少三代到涟水见见他,第三封信就是给家里寄来120斤粮券和一个小夹袄。”李先翠说,大概在她六七岁的时候,收到父亲写给家里的第二封信后,一家祖孙三代就去涟水探亲。没想到刚到涟水,就听说父亲已经随部队出去了,她惟一一次和亲生父亲见面的机会错过了。她双目失明的老爹活到87岁那年去世了,临终时还问:“永兴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啊?”老爹去世后,李先翠就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她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亲人一定会回来的。到了1958年,家中收到《革命烈士证书》,她们母女俩的心彻底凉了:期盼近20年,等到的却是“牺牲”、“失踪”的消息。“俺娘儿俩是守着这个证书过日子的,俺妈等了父亲一辈子,到94岁去世那年也没等到。”李先翠说,她母亲临终前瘫痪在床整整7年,是她喂吃喂喝,她们不知多少次在梦中梦到离家出门的亲人回来了!
晚年幸福她感谢共产党
李先翠说,20多年前的一天,侍岭镇一位姓陆的老汉上门“报喜”,着实让她们母女俩激动一阵子。“他和俺是表亲,他的二哥和父亲是一起出去参加抗日战争的,他二哥失踪很多年后出现了,还给俺家带来了好消息。”李先翠说,20年前的腊月二十六,这位姓陆的表亲到她家说,他刚从太原二哥家探亲回来。据他二哥说,李先翠的父亲并没有牺牲,抗日战争中被鬼子打断了腿,组织上安排一名女护士陪护,后来经组织牵线,两个人结为夫妇。“听说父亲那时候是不敢回到老家来,原因是俺大伯成分问题,回到老家怕受到牵连。”李先翠说,得到父亲还在世上的消息,她的老母亲彻夜难眠,她自己更是悲感交集。因为没有确切消息,她家请人连续写几封信到太原查找,结果都没有音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先翠老人至今还认为老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并没有牺牲,失踪的可能性很大。据她姓陆的表亲讲,她父亲复原之后,在太原一家钢铁厂当过领导,身边还有4个孩子。究竟这些消息可信度有多少,李先翠也说不准。
李先翠说,这些年来,政府一直把她当烈士子女对待,正常给抚恤金,钱虽不多,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烈士子女的关爱。“现在我们晚年生活很好,都亏党和政府。”一句话,道出了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与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