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社会

宿迁明代尚书坟头的瞭望哨 讲述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耸立在古墓上的瞭望哨

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写的标语依稀可见

  中国江苏网12月3日讯(记者 徐其崇)记者日前到泗洪县采访时,得知该县龙集镇境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名叫对湖对空瞭望哨。这座瞭望哨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用于密切监视蒋介石“反攻大陆”。50多年过去了,当地政府以及村民非常珍爱这座老建筑,历经风吹雨打,这座瞭望哨丝毫没受毁损,依然高高耸立在洪泽湖畔。记者前去采访时,不仅了解到当年军民保家卫国具有高度警惕性,还得知这座瞭望哨建在明代三部(礼部、工部、刑部)尚书金纯的坟墓之上,有关历史名人金纯的故事,在当地乡村口口相传。

  当地六旬老人细说瞭望哨

  今年63岁的高兵是土生土长的龙集镇应山村人,他家距离瞭望哨仅有30米之遥。他告诉记者,应山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过去这里叫应山集,即便后来成为行政村,村里依然保留着小集市,隔三差五就会逢集,成为周边村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记者看到,这座青砖砌成的瞭望哨矗立在约4米高的大土堆之上。瞭望哨为正方形,长宽均为3米,高度8米多,分为上下两层。顺着底层小门,可以攀爬楼梯到达顶部。在瞭望塔一侧墙壁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白色口号依稀可见。

  高兵介绍说,这座瞭望塔建于1961年,当时他正读小学。“我们应山村坐落于洪泽湖畔,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在湖边捡到反动传单,当时上级下令在这里建造瞭望哨,就是为了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到洪泽湖面以及天空,在当时它是对湖对空瞭望的重要军事哨所。”高兵说,记得当时有3名军人在这里负责瞭望,其中一人为排长。后来对台局势有所缓和,军人撤走了,就由当地人武部接管,应山村基干民兵连两挺机枪和几支步枪都存放在哨所里。

  “瞭望哨当时选择的高地就是一座小土山,当地老百姓都称之为小东山。据传说,小东山原是一个墓冢,下面埋着一位明代三部尚书金纯的尸骨。”高兵说,应山村历史上有东大庙和西大庙,小东山与东大庙近在咫尺,可以说现在的应山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小集镇。

  镇干部证实金纯为应山人

  关于瞭望哨下边高高的大土堆,究竟是不是明代三部尚书金纯的墓冢,龙集镇副镇长石维佳如数家珍地说,据县志记载,明代知名人物金纯,字惟人,号德修,泗州仁信四图应山集(今泗洪县龙集乡应山村)人。祖上世代行医,是泗州有名的医道之家。金纯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经乡学、州学,以优异的成绩选拔进太学,在明朝的最高学府学习儒学经典。“瞭望哨下原有一座高出地面五六米的大土堆,坐落湖边,这个大土堆乃是明代担任过三部尚书的金纯墓冢。”

  石维佳介绍说,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金纯读完太学后,以出众的才华被吏部尚书杜泽看中。经杜泽推荐,明太祖朱元璋封金纯为吏部文选司郎中,从此,金纯步入仕途。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升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同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因皇太子朱标早亡,皇位由皇太孙朱炆继承,改年号“建文”。朱元璋死后,皇权斗争十分激烈。小皇帝深感各位藩王的权势太大,有的还拥有重兵,对他威胁严重,于是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策划下,采取了削藩措施。一年之内,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5个藩王。当这一行动直接威胁到守卫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儿子),一场争夺皇权的斗争急剧激化。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以讨伐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由北平发兵南京。公元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夺得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就是明代历史上有名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经少师蹇义的推荐,明成祖任命金纯为刑部侍郎。

  他曾参与建设紫禁城宫殿

  由于朱棣长期镇守北平。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从他当上皇帝之日起,就有迁都北平的打算。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征调工匠、民夫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城及其宫殿,做迁都的准备工作。修建北京城,建筑宫殿,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开始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基本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历时14年。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金纯受命采集木料,以备永乐五年五月修建宫殿(今北京故宫)之用。永乐七年、十五年,金纯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巡视北京故宫的建筑工程,具体负责太岳太和宫的建筑任务,在明代古都北京和紫禁城宫殿的建设中,金纯建立过功勋。

  为了巩固北方边防,永乐八年元月,金纯随明成祖朱棣北征沙漠,他积极帮助朱棣制定战略战术,成为北征沙漠的高级参谋,很快取得北征的胜利。因金纯护驾侍从有功,班师回朝后被提任刑部左侍郎。

  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大力发展经济,朱棣命金纯与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畅通运道,缩短南北漕运的路程,打通发展经济的大动脉,确保水路运输正常通行。金纯与宋礼上任后,深入实地沿途勘察,礼贤下士,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筑坝遏水、分流济运、建闸节水,同时建水柜、陡门,以保水源。经过奋战,会通河故道疏浚完成,使运道畅通,从此,南方漕艘再不用远涉渤海,而由会通河直达北京各地。

  不愿让子孙享受高官厚禄

  从明朝永乐七年到明万历年间漕运全依赖会通河,每年约有400万担漕运物品通过此河,会通河成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大动脉。随着会通河的开通,会通河运道的复成,运河沿途的山东、河南等地区也随之繁荣起来。在治理会通河的同时,金纯与工部侍郎徐亨、蒋廷瓒又疏浚黄河故道,使人民免遭洪灾的侵害。

  在明成祖朱棣执政的22年中,金纯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为民除害,使民安乐。他以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众的才华、气魄,清正廉洁的吏风及功勋卓著的政绩,博得了明成祖朱棣的高度信任,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崇。尽管如此,金纯毫不居功自傲,也不愿享受特权。朱棣在位时,曾多次要封赠金纯子孙官爵,而金纯对皇上的荫恩之意并不热衷,他不愿子孙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享受高官厚禄和特权。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亲率兵将征讨蒙古首领班师回京途中,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病逝。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即皇帝位,改年号“洪熙”,先后调任金纯为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

  镇里将为其申报文保单位

  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1个月的皇帝就病逝了,由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宣德”。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由于朝政腐败,金纯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回大局,终于忧伤积劳成疾。朱瞻基命御医为其医治,并免其上朝参拜。当年夏季,宣宗命金纯处理滞囚。在处理滞囚中,金纯更觉朝廷腐败,因此经常与一些朝贵大臣们饮酒、议论,以酒浇愁。此事被言官所劾,宣宗朱瞻基听信谗言,认为金纯以病为由,不上朝参拜,反而与朝贵们聚众饮酒,目无君王、诽谤朝廷,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时间不长,念金纯为几朝老臣,又将他释放。同年八月(公元1428年),金纯向宣宗请求辞官,经宣宗批准,告老还乡,回到了生育他的老家应山集。

  金纯回到应山集后,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病逝,在应山集整整度过了12个年头。金纯病逝后,田产已近卖尽,只好埋葬于洪泽湖畔。最后他的子孙们连祭祀他的供资都没有。

  500多年来,应山人民世代为金纯填土扫墓,一直延续至今。石维佳最后说,如今的金尚书墓仍然象一座小山,高高耸立在洪泽湖边,成为当地的古迹和一景。“我们在大力保护的同时,还将向有关部门申请,将金纯墓冢以及瞭望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挂牌保护,使之成为历史的见证。”石维佳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8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