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特稿系列之四
说红楼 宝玉寻根在龟山
——洪泽湖与《红楼梦》
夏宝国/文
《红楼梦》是清代乾隆年间诞生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的前八十回,其作者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对高鹗续作后四十回,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这部巨著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书中所表现的以反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为思想内容的爱情,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书在创作艺术上成就巨大,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结构宏大完整而又自然浑成,使千头万绪、参差错综的种种事件和众多的人物活动,紧密联系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洗练、自然、形象,极富艺术表现力。《红楼梦》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艺术上,都代表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是民族文化遗产中光华四射的瑰宝。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小说之一。关于《红楼梦》,在近代形成了“红学”和“曹学”两门学问。“红学”主要集中探讨《红楼梦》本身的思想与艺术及版本;“曹学”主要集中探讨曹雪芹的家世与身平。当然,这两门学问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研究曹雪芹家世和《红楼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发现,“红学”和“曹学”与洪泽湖有一定的关系,即洪泽湖与《红楼梦》有一定的关系。
1.曹家与两淮盐务
曹雪芹能写出如此不朽的名著《红楼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着不同一般的经历: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仕宦家庭,但这个家庭在其年轻时衰败了,晚年的曹雪芹过着极其凄苦的日子,直至逝世。
曹家从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到其祖父曹寅都与清朝皇室关系不一般。因此,曹家进而与淮安,与洪泽湖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曹寅因与康熙关系密切,三十二岁便任苏州织造,后任江宁织造达二十一年之久。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花费巨大,以致江宁织造亏空严重。康熙知道后,让其兼任了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使这个肥差,曹寅死后,康熙又让其子侄相继担任此职务。
当时的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使衙门设在洪泽湖下游的扬州,下属若干盐场,其中最大的是淮北盐场,其管理机构就设在洪泽湖畔的淮安。从这个方面讲,曹家与洪泽湖有着莫名的关系。盐务上所收的赋税称为盐课,盐课对于清朝的国赋来说最为紧要,而天下盐课又以两淮为最。这里的两淮指的是以洪泽湖畔的淮安为中心,包括盐城、连云港在内的淮北盐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盐城以南至长江口一线的淮南盐场。这些地方所产的盐都是由政府监督通过大运河、洪泽湖、淮河等运输到内地,所以盐务所影响的区域是十分广泛的。
曹寅在兼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使时曾多次到洪泽湖、淮安等地考察,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赴淮舟行杂诗》,其中几首写到了洪泽湖畔的风景名胜,有淮阴庙、漂母庙等。可能受其祖父影响,曹雪芹也曾作《淮阴怀古》来纪念韩信,诗的全文是:“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由此可见,曹家对洪泽湖以及对洪泽湖畔的淮安是很了解和有很深的感情的。
2.江宁织造与洪泽湖救生桩
洪泽湖历史上,其东岸洪泽湖大堤西立面原为垂直石工墙,其重要相对安全地段依墙设立救生桩,为渔船民服务。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第四 次南巡阅河时,见洪泽湖风浪危险,每致船只损坏,民命有关,特令于沿河坡钉桩木,以用于救险救生。据清代中央档案江南河道总督孔毓珣《奏请催解各官厅捐输救生桩木银两折》:“前河臣张鹏翮于高家堰等处斜钉桩木,每年约需工料银一千五百余两,不动钱粮,公捐签钉。嗣于康熙四十四年,因前河臣张鹏翮奏称,前项救生桩木必须交于地方官,每年修防,以垂久远。随奉部议,原修工程所用银一千五百余两,折算一半七百五十两为准,第一年令两江督臣、江苏抚臣捐输;次年令安徽、江西抚臣捐输:再次年令苏州、江宁织造捐输。六人分作三班,每员输捐银三百五十两,解送河臣衙门,为修理桩木之用。”又于康熙四十七年钦奉谕旨:“自设立救生桩以来,于商民大有裨益,此桩应时加增修,愈多愈善。嗣后,着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每岁于节省银内各捐五百两,解送总河衙门,以备救生桩之用。该督逐岁修理存案,不必入奏销。”等等。又经前河臣张鹏翮遵行在案,此救生桩诚圣主仁皇帝救济民生、万年利赖之盛举也。
《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三十四:自设桩以来数年内竝未损船伤人於商民大有裨益此桩应时加增修愈多愈善嗣後着江寜苏州杭州三处织造每岁於节省银内各捐五百两解送总河衙门以备救生之用该省逐岁增修存案不必奏销。
又据王英华博士《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至清代,洪泽湖汪洋巨浸,商贩连樯,遇风涛巨浪,每虞覆溺,因于高堰、高涧两汛设救生桩和救生坝,以广救济。
救生桩的设置乃康熙之意。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令于洪泽湖大堤险要之处设救生桩五处,即高涧坝南、龙门坝南、厉家西五坝、璩家湾、清水潭,以便被溺之人攀援而上。所用经费,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各解交河库银五百两,岁以为常。
救生桩结构如何?根据《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救生桩的结构为,洪泽湖救生桩,每长10丈,钉桩木20根。每根长2.9丈,入土1丈。管木10根,每根长2.3丈。竖档高四尺,钉梯木1根。横档宽5.1~5.2尺,梯木长9尺。两头出桩木之外各一尺八九寸及二尺不等。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月,令于老堤头、高涧坝迤南、徐家湾、周桥等四处,添设护堤救生坝,使风浪之中的人船赖以避险。同时于七堡、八堡、九堡、六安沟坝左右,十堡至十七堡等处建救生桩13处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因洪泽湖水位进一步蓄高,停办无关紧要的洪泽湖救生桩。
3.《红楼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与洪泽湖有关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对贾宝玉出身有这样的背景交代: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径十二丈、方径二十四丈顽石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 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单单剩一块未用”的石头转变而来。那么它与洪泽湖有何关系呢?
《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
江苏省洪泽区老子山镇有个龟山村,东南大学的郑云波教授曾多次来此考察,他经多方考证,认为《史记》中所言的“涂山”即洪泽湖边的龟山,而非其他地方的龟山。他指出当年大禹的抗洪指挥部就在洪泽的龟山,而涂山氏是当时淮河流域势力强大的诸侯,那时的涂山就是其活动的中心地带。尽管也有学者认为涂山在今天的安徽怀远,但不论是在洪泽,还是在怀远,都在洪泽湖畔是不争的事实。古《岳渎经》关于“禹三至桐柏,获水怪巫支祁,命庚辰扼而制之,锁于淮阴龟山之足”有力说明这里所言涂山即“淮阴龟山”,即洪泽老子山镇的龟山。今龟山有巫支祁井,井旁有庚辰庙可以佐证。
关于大禹和女娲,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都是淮河文化和洪泽湖文化的重要内涵,故贾宝玉是洪泽湖文化在《红楼梦》中展现的独特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