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张峰 程大伟 杨群 见习记者 张哲)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因特色而传承的“老字号”,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字号”又无一例外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们曾经或正在创造辉煌,又或许已经悄然失落。
10月10日,本报刊发了《“宿迁老字号”认定评选正式启动》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宿迁究竟有哪些“老字号”?洋河酒、双沟酒、黄狗猪头肉、黄墩湖腊豆、云渡桃雕、泗阳膘鸡、丁家汤包,还有东大街的谦和益中药店……市民纷纷向本报打来电话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宿迁老字号”。
据了解,申报“宿迁老字号”的品牌或企业必须符合7项条件,即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品牌创立于1979年(含)以前,品牌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可适当放宽;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宿迁地区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宿迁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良好信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本地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欢迎读者结合“宿迁老字号”认定评选条件推荐身边的“老字号”,让“老字号”的作用充分彰显,让宿迁品牌走得更远。
黄狗猪头肉
乾隆皇帝口中的“佳肴”始于1762
“宿迁老汤黄狗猪头肉”是宿迁的一款传统名菜,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市区运河路东城水岸小区,走进店内,只见食客盈门,热闹非凡。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黄狗猪头肉”的创始人黄德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他制作的猪头肉肥而不腻,货真价实而生意兴隆。此菜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烂而不糜、味纯而嫩等特点,备受当地人的喜爱。相传,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当乾隆一行来到宿迁的东大街时,忽闻一阵香味飘来,于是顺着香味寻去,便来到这家卖猪头肉的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品尝猪头肉后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随之叫来店家,问道“姓甚名谁?”因黄德乳名“大狗”,乡里食客都昵称他为“黄狗”,此时黄德也就随口应道:“黄狗”,乾隆听到这个名字便随口吟出:“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待乾隆皇帝走后,黄德方知这位食客是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皇帝吃过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在锅里一起烹制,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从此名声大振。
宿迁黄狗猪头肉与扬州扒烧整猪头齐名,是北方猪头肉的一个代表。扬州的猪头是整形上桌,而宿迁的猪头肉是切成块烧,外形上与红烧肉无异。随着时代发展,黄狗猪头肉的制作技艺在宿迁延续流传,并声名远扬。宿迁市黄狗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腾民介绍说,制作调料只用油盐酱醋,连鸡精都不用;每天从肉联厂送来的猪头,只用上半边,不用下半边,一个猪头只用到60%左右。刘腾民说,黄狗猪头肉的美味,一是因为它肥中夹瘦,肥而不腻;二是猪头肉的脆是糯而藏脆,别有风味。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专门来宿录制了“黄狗酒店”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放;2008年,“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被评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无论是中外游客还是名人明星,只要到宿迁,“黄狗猪头肉”都是必尝之美味。在等待品尝之际,记者见到厅堂四周挂满了第十代传人、公司董事长黄金德与明星姜昆、费翔、“大衣哥”朱之文的合影照片。
据介绍,2008年,黄狗猪头肉首先申报商标品牌;2011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记者看到,改进后的商标有明显的“乾隆黄狗始于1762”字样。据了解,目前黄狗猪头肉还在皂河乾隆行宫建起了分店。刘腾民说,作为地方老字号产品,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希望政府能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老字号企业越做越大。
黄墩湖腊豆
两千年历史工艺已申请国家专利
说起腊豆,宿迁人自然就会想到“黄墩湖腊豆”。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生产区,黄墩湖制作腊豆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黄墩湖地区富产大豆,据《淮安府志》记载:“秋豆尤饶。江南大贾携资贸易,舟载以去,名曰豆客,而在清雍正年间,黄墩湖李记腊豆已行销江淮一带。据说,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足宿迁入住乾隆行宫,均为享此口福。
黄墩湖腊豆第五代传人李成树则认为“腊豆的做法很讲究,做不好就会发酸。”在李成树的记忆中,腊豆最传统的做法是,挑个大饱满的豆粒,上锅蒸煮到入口即烂的程度,装在蒲包里,外面包上稻草,放在热热的灶坑里进行发酵,几天后,黄豆外面被一层白茫茫的粘膜包着,相互之间能拉成短短的丝,这就算发酵好了。和着调好的辣酱(其中有各种香料),放上盐和生姜,装在坛子里,泡上一周左右,方才成功。在当时,李成树家制作的腊豆因其味道醇正,吸引很多城里人到他们家买,或者带着黄豆让他们帮忙制作。
据李成树介绍,为了将黄墩湖腊豆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向更大范围推广,1998年黄墩镇政府邀请著名的食品专家对这一产品进行研究,并成立了“黄墩湖特种食品厂”,专门开发生产黄墩湖腊豆特色食品,制作工艺还申请了国家专利。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攻关,解决了过去不能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问题,避免了传统产品有感染杂菌、不安全等缺点。2003年4月,李成树打破家庭作坊的模式,在黄墩湖成立了“宿迁天之香食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黄墩湖腊豆。据李成树介绍,公司先是买断“黄墩湖特种食品厂”,后与南京农业大学专家联手,采取“公司+农户”的机制,不断改进传统工艺,持续推出新产品。“黄墩湖腊豆”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产品展示会银奖、省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示会优秀成果奖,连年获市名牌产品称号,并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为了企业扩大再生产,2009年,公司改名为“江苏天之香食业有限公司”,产品也从农村市场进入了城区超市。李成树说,公司还与春绿粮油公司形成合作,这种合作使得“黄墩湖腊豆”的销售渠道更宽广、健全,达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而且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找到了更宽广的道路和模式。
对我市开展的“老字号”评选,李成树认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字号不仅代表着品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评选并授牌,对传统品牌的建设有很多的好处,既是对品牌无形资产的肯定,也对产品的对外销售有作用更大,能吸引更多外地消费者。
谦和益中药店
历史沿续品牌逐渐被遗忘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宿迁城区东大街就坐落着一家名叫谦和益的中药店,经过历史更迭,如今已变身为一家中西综合药店。这家药店如今更名为康健药店,位于市区鱼市口东路。据药店经理严俊华介绍,谦和益中药店最早位于一人巷南侧的路东首,地处东大街的中心地段。谦和益中药店最早租用严俊华外婆家的房子,所以他对于谦和益的历史较为熟悉。
“这些药斗和药罐都是谦和益老店流传下来的物件,几次搬迁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康健药店内南侧,中药柜台格外醒目,暗红色的中药斗上120多个药仓诉说着过往的沧桑,玻璃柜台内7个白瓷药罐见证着药店的变迁。严俊华回忆道,在谦和益中药店鼎盛时期,药店里非常繁忙,中午店内人员都在店内吃饭,店内的先生远近闻名,经常还有群众送来谢匾。
“解放前的谦和益中药店共有6间门面,为木瓦结构建筑。1992年由于拆迁,药店搬至毛巾厂,1996年又搬到了现在位置。”说起“谦和益”的过往,严俊华如数家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谦和益中药店实行公私合营,药店隶属于人民商场。据介绍,严俊华于1981年进入人民商场工作;从1985年起,药店又改为公营性质,成为人民商场医药门市,严俊华担任负责人;2000年前后,药店该改制为私营,严俊华为药店经理。
药店目前经营中药饮片、中草药、中成药等大类,共500多个品种。有很多“老宿迁”对谦和益中药店怀有难舍的感情,成为了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将‘谦和益’的品牌恢复。在品牌的引领下,让中药事业走得更远。”说起药店的未来,严俊华满怀感情地说,打算联系一些原来谦和益中药店的老人员,改善经营环境和服务条件,扩大经营规模,将中药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