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陈利)温暖是什么?是风雨中有人为你撑起一把伞;是困难时有人向你伸出一双手;是寒风中有人给你披上一件棉衣;是窘迫时有人送你一个微笑;……
这是一种柔若春风却又动人心魄的力量,也是让一座城市不再寒冷的源泉。
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在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温暖的同时,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这种温暖。
从我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王迎春,到王东阳、赵庆国、朱德勤等人,7年来,我市共有9名志愿者成功送出了自己的温暖;2008年以来,我市已有4932名残疾儿童免费获得康复治疗;16年来,我市共有2000余人获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各种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事件之多更是已无法用数据计算。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慈善总会累计募集款物3.03亿元(含认捐1.58亿元),累计发放救助款物近1亿元,15万多名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宿迁人的温暖
王迎春、王东阳、赵庆国、朱德勤……在宿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个面临死亡的血液病患者,一次又一次用行动见证了宿迁人的大爱,传递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1980年出生的王东阳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的一天,刚到沭阳高级中学教书不久的王东阳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从那时起,王东阳的血样就在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静静地等待,等待一个需要它延续生命的人。
2008年,当时王东阳带高三某班班主任。而此时,广东年仅26岁的小伙子宋留坡被诊断患有白血病。中华骨髓库找到了王东阳的血样,通过HLA配型,二人初配相合,北京市分库动员王东阳进行高分辨配型。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壮实的小伙晕血,之前只献过2次血,且第二次献血时差点晕过去。就是在这样情况下,面对红十字会同志的动员,王东阳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下来,并表示“随时都有时间捐献”。此后,体检、验血、验大小便,王东阳默默地做着各项准备。就在此时,他突然接到电话称宋留坡手术费还没准备好,捐献暂时停止。
整整等待了一年的时间,王东阳终于等来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现在那边手术费已经准备好了,你还同意再次体检捐献吗?”王东阳的回答,至今让市红十字会的张妮娜感动不已。“他当时没有丝毫犹豫,就说‘同意’并且‘时刻准备着’。2010年1月,王东阳成功捐献了自己的干细胞,一股股带着宿迁人温度的血液通过输血管传递到了那位广东小伙的身体里。
10月29日上午,记者从宿迁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拥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近万人。2006年以来,已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广东、安徽、上海、四川、苏州……宿迁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一座座城市。
免费康复治疗,体现宿迁人的温暖
站立、行走,对于一个2岁的儿童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为了这一天,来自泗洪县梅花镇的许元昊一家却期盼了好久。
“你看这两条腿走起路来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了,我们的心里放心多了。”28日上午,看着自己2岁多的孙子许元昊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活蹦乱跳满村跑,梁阿姨迫不及待地向关心小元昊病情的亲戚们介绍。梁阿姨说,小元昊出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小家伙的到来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当孩子长到8个多月的时候,她们才发现小元昊和其他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正常8个多月的孩子放在腿上扶着就能站立,可他却不行。”刚开始梁阿姨和家人也没太在意,认为孩子可能发育较晚,可一次在给小元昊洗澡时,她发现孩子的左腿比右腿细一点,刚开始她以为自己看错了,叫来儿子、儿媳,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第二天,小元昊就被带到县里医院检查,一查果然发现了问题。“医生说孩子左腿的骨头比右腿的骨头晚发育一周。”这个结果,让梁阿姨一家一筹莫展,随后她们就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小元昊的姑姑用“到一个城市没有哪次不去医院,即便是探亲”来形容这家人一年多来的生活状态。
跑了不少医院,给出的建议大多是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随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小元昊走进了泗洪县分金亭医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不同于医院的其它地方,梁阿姨注意到康复中心大楼每个教室的墙壁上都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卡通图案,这里的医生也不同于平常的医生,他们在游戏中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治疗。“一开始我们心里有点摸不着底,感觉做做游戏、按摩按摩哪能看好孩子的病。”可经过了几个月不间断的训练,终于看到效果,小元昊可以站了。梁阿姨一家终于看到了希望,让他们感激不已的不仅是政府一分钱不收免费帮孩子看好了病,还发给他们生活补助。“去一次发20块钱,我来回坐公交车连吃饭的钱都够了。”梁阿姨说这样的好事她做梦也没想到。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像小元昊这样0-6岁具有肢体或听力言语、智力、孤独症和脑瘫的残疾儿童,我市自2008年初就已开始对其实施免费康复训练,目前全市已开设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点14个,5年来已有4932名儿童接受了免费康复治疗。
爱心助学行动,感受宿迁人的温暖
陈圆圆(化名)是泗洪县某乡镇的一名孤儿,父亲因病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到姑姑家生活,没几年母亲也走丢了。姑姑家里里外外仅三间房屋,连像样的厨房也没有,家里的两张床还是用木板临时钉起来的,就是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陈圆圆得到了别样的温暖。
“姑家有三个女孩,都比我大,也就是说我有三个姐姐。”陈圆圆告诉记者,由于当时三个姐姐都在上学,所以家庭负担很重,但无论多重,姑姑和姑父都没说过不供她读书的话。让陈圆圆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开学时,为了凑齐四个孩子的书本费,姑姑、姑父都要四处借钱。“她们借来钱,总是先让我交,所以我没有耽误一堂课。”陈圆圆满怀感激地说。
2011年泗洪县出台了《泗洪县领导干部“爱心助孤”工程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人助养1名孤儿,资助人不仅要对受助孤儿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还要给予亲情关怀,要经常通电话,使受助人感受亲情的温暖。《意见》实施后,陈圆圆接受了定点资助,政府的温暖让陈圆圆这样的孤儿得以继续读书。
据了解,2007年以来,市慈善总会连续5年实施助孤、助医、助学、资助贫困单亲母亲等“情暖宿迁”系列慈善救助项目。累计发放资助款600余万元,资助孤儿学生1000名、大中专院校特困学生500名、困难重病(残)患者家庭500户、贫困“单亲母亲”1200人次。
在宿迁,助学、助孤不仅是政府的事,社会团体、个人等也积极加入到此行列中。宿迁萤火虫爱心助学网、宿迁爱心广播网……在这里汇集了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面临失学的孩子重新背起了书包,失去亲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宿迁,还有一些热心市民自发组织前往贫困山区,资助那里的孩子读书,洋河新城的张立军和沈佳佳就是其中的两位。2012年6月27日至30日,张立军和沈佳佳带着1000支笔、100个书包、15包棉衣等爱心物资,一路风餐露宿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雷波县、美姑县的三所小学,带去2000多公里宿迁人的温暖。
见义勇为壮举,见证宿迁人的温暖
不顾年高体弱、勇斗持刀歹徒的66岁老人孙文章,为搜救溺水者献出宝贵生命的农民顾开柱,舍生取义、在洪泽湖中托起生命的80后好小伙孙桐,救孩子于车轮之下、撑着双拐领奖的小学保安朱士领……近年来,宿迁不时传出英雄壮举,涌现了一大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
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堡一面墙上,常年靠着一块大大的心形牌子,上面书写着:“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还留有联系电话和网址,牌子旁边静静地站立着一个中年人,身材魁梧、一副墨镜挡住了大半张脸,藏在墨镜后面的一双眼睛细细地打量和揣摩着在桥边徘徊的每一个人,他就是陈思。这位自2003年开始就利用双休日组织一支义工队在大桥上巡逻,先后救起237名轻生者,就是我市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前周村人。
为了警示更多的人珍爱生命,陈思于2006年5月18日在网上开通了名为“大桥日记”的博客。“开通博客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方便地与大家交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自己,能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每当看到一个生命从身边逝去,心里都会冰凉的,我不仅仅要守护一座桥,更要人们一起守住心。”陈思在电话中曾经这样向本报记者介绍。
记者从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了解到,自1996年以来,我市先后有2000多人获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或用血肉之躯和义勇之举写下精彩篇章,展现了宿迁人的大爱大美,温暖了一个又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