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张峰) 近日,由西安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游击兵工厂》已陆续在各地方台播出。作为一部近代革命战争题材剧,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沭阳县马厂镇,一个由爱国学生和手工铁匠组成的“移动兵工厂”,一边打鬼子一边为新四军造枪,为抗日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奇故事。
现在的沭阳马厂镇
据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淮海抗日根据地马厂一带的铁工,在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生产出一种仿汉阳造步枪,称为“马厂造”步枪。它不仅是淮海区我军主力和地方武装打击日寇的重要武器,还被输送到临近的盐阜解放区、豫皖苏边区和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支援当地的抗日斗争,在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抗战时期,英雄的土地建起了兵工厂
马厂位于沭阳县城东部23公里处,马厂镇名的来历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马厂有其辉煌的一页。抗战时期,这里便是革命者活动频繁地区,沭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马厂。沭阳县第一届县政府也在马厂镇马棚村成立,刘少奇曾在民主村的东南庄领导过地下斗争。马厂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革命的老区。陈毅、张爱萍、栗裕、李一氓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据了解,早在前清中期,马厂就是一个以打铁出名的地方。到光绪末年,当地一个崔姓师傅开始造土炮,渐渐远近铁匠都学会了这门手艺。
现住马厂居委会80多岁的老党员徐文世老人,当年曾是马厂区模范队的一员。据他介绍,“马厂造”起源于1941年。当年2月,新四军三师九旅西返淮海区,正式开辟苏北根据地。根据地建立初期,新发展的地方抗日力量非常困难,新成立的区大队有200多名战士,却只有70多支枪,多数人只有一把大刀。就在这时,新四军三师听说马厂一带有一批铁匠能造枪,就建议区委派人协助地方党组织,迅速把铁工组织起来,造枪支援抗战。
1941年春,马厂铁工委员会成立,吴锡昌、岳寿延分别担任会长和副会长。刚从盐城抗大毕业的姜剑英担任铁工会指导员。
据徐文世介绍,当时马厂铁工首先开始仿制的是使用较多的“汉阳造”步枪。在设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造枪完全是凭手工硬刻硬锉的。一个技术很精湛的铁工,也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造出一支枪。后来,随着铁工会不断壮大,从原来的二三百人发展到七八百人,头2个月就造了400多支枪,源源不断地供给部队和地方抗日组织。
制造枪支,游击兵工厂产量全国第二
徐文世说,铁工会的副会长岳寿延和铁工邱开德等人开动脑筋,将石磨盘和圆铁轮一起制出一台用来钻枪管的“土钻床”,工效比原来提高几倍。同时各个分会都组织了“合伙组”,十个八个铁工为一组,实行“一条龙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不到2个月就生产了近1000支枪。到1941年底,马厂已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制造了2000多支全新步枪,还修理了大批枪支。
1942年初,通过1个多月的实验,铁工会研究制造出第一挺轻机枪。几个月后,共制造出20多挺轻机枪和2支冲锋枪。有些分会还仿造了勃朗宁手枪,这些枪都支援给了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从1943年5月开始,淮海区组织自卫军和民兵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为了武装尽可能多的群众,铁工会生产了大量简易武器,其中最多的就是“两撅枪”(因装弹时要将枪管向下撅开而得名),也叫“单打一”。“两撅枪”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民兵们最信赖的武器之一。
1942年底,日伪军向解放区大举“扫荡”,铁工会被迫撤出马厂。在这种形势下,铁工会把从马厂撤出的几百名铁工武装起来,组成一个“游击兵工厂”,他们把红炉支在柳树行或芦苇荡里,其他铁工手持工具,坚持流动造枪。敌人扫荡,铁工们抬着炉子就走;等敌人缩回据点,铁工们放下炉子继续造枪。
铁工会坚持在农村与敌人周旋,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悬赏缉拿、派遣特务暗杀、诱骗瓦解铁工队伍、迫害铁工家属等阴谋,始终坚持生产。在度过最艰苦的7个月后,形势终于好转,马厂的日伪军在我军大部队的打击下,丢掉据点缩回县城,铁工会又胜利地回到了马厂。
据了解,从组建铁工会到1945年日寇投降,据不完全统计,马厂共修理各式枪械10000多件,新造步枪7000多支,还生产了大批其他枪支和5000多把刺刀,产量仅次于八路军兵工厂,位于全国各根据地第二位,极大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诞生根据地历史上唯一一部枪支管理法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区委、军分区对兵工生产的管理不断规范化。1945年1月11日,为加强管理,杜绝枪支流入伪区,保证主力和地方民兵的战斗力,以淮海行署的名义颁布了《淮海区土造枪管理办法》。规定造枪户或铁工合作组均要向住地附近工商管理局或其分局登记注册,登记注册者享受煤炭、钢铁原材料供给及无息贷款;未经工商管理局核准不得私自买卖枪支;其他枪支无论属于何人均予以没收。据了解,这是根据地历史上唯一一部专门的枪支管理法。
枪支管理法颁布执行后,铁工会对造枪户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整编,适当减少产量、提高质量,积极为大反攻做准备。
抗战胜利后,我军装备逐步改善,“马厂造”步枪终于退出主力装备序列,转给地方武装和民兵使用,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时至今日,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还保存有“马厂造”步枪。
网友建议应重视历史打造出地方特色
据徐文世介绍,2011年年初,为拍摄好《游击兵工厂》,剧组编剧人员曾专门来到马厂镇采访原型故事。作为当年的见证人,徐文世用一整天的时间,向他们介绍了吴锡昌、岳寿延和姜剑英等原型人物事迹。在选择拍摄地点时,因马厂镇经济发展较快,找不到当年的草房等场景,只好选择山东的朱家峪景区作为电视剧拍摄地。
这段本应大力宣传的重要历史,一直以来却很少有人提及,留存下来的资料也比较贫乏,以至于即便在马厂当地,现在也鲜有人知。
对此,网友“富有名气”、“梦回西楚”等认为,“马厂造”是一段光荣、辉煌的历史,不能再沉淀下去了。一些市民认为“马厂造”的故事符合弘扬主旋律的要求,有关部门应借此机会,大力挖掘相关史料,征集历史遗物,积极筹建“马厂造”相关的展览馆,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载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它成为红色宿迁旅游中的一环,成为介绍宿迁、宣传宿迁、推荐宿迁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