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民生

七旬老戏骨30年后舞台梦圆 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柳琴戏传承下去

        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顾园园 杨群)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专业的舞美,没有徐徐启落的幕布,几副桌椅,一个简单的会议室就是他们的舞台;一把二胡、一把柳琴、一袭戏袍,开腔便成调。12月11日,20位平均年龄在70岁的柳琴戏老艺人来到宿迁报业传媒集团(报社),圆了他们阔别舞台30年后再登台的梦想。宿迁人曾经最熟悉的“拉魂腔”,又一次响彻在西楚大地上……

     老戏骨功力不减当年 

       12月11日上午11时,柳琴戏老艺人杨兰英领着其他19位老艺人走进了宿迁报业传媒集团会议室。他们曾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官集柳琴戏剧团”的演员。虽然这个剧团已经解散了30多年,他们大都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们对柳琴戏的热爱从未间断过。“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我们也有梦想,那就是将柳琴戏传承下去!”杨兰英说出了老艺人们的心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梳妆、对词,老艺人们终于粉墨登台了。

       红袖挥舞,字正腔圆,乐声抑扬,一出《孟姜女》已然唱将出来。舞台上孟姜女的扮演者杨兰英,今年72岁,男主角范郎的扮演者王为生也已经71岁。50年前他们就在这出戏里是搭档,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舞台上合作过无数次,尽管已经离开舞台30年了,再合作依然是默契十足,唱腔、扮相、身段都跟当年一样。

       在经典剧目《四告》选段中扮演王爷一角的蔡统长,身穿蟒袍戏服,额头上画上彩绘,套花白发髻,装上长髯须,眼神那么一转,王爷的架势立刻就出来了,“他可算是老戏骨了,七十多岁了,嗓子还那么响亮!”在台下休息的杨兰英边听边赞叹道。而与蔡统长搭戏的陈祥兰扮演的是告状妇人皮秀英,整个选段她都要跪在地上唱哭腔,“演这个,气必须要足,当年她唱这个很出名!”杨兰英一一给记者介绍道。接下来,老艺人们一一登台,表演了经典的《天仙配》、《白罗衫》中的选段,可以说是让唱的人和听的人都过足了戏瘾。杨兰英说,离开舞台30多年了,这次是他们这些老友们聚得最齐的一次,其中很多人都是一大早就从乡下赶过来的。

      戏里戏外有苦有甜 

       在表演的间隙,记者与老艺人们聊起了他们与柳琴戏结缘的故事。

        原来这20位老艺人并不是自小学唱柳琴戏的,而是在1958年宿迁县王官集成立柳琴戏剧团时被选进来的,当时大部分都还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嗓音条件好、形象好的就被分去学唱戏,手巧的就被分去做服装、道具,还有会写能说的就去做编剧。

        王为生就是因为有个好嗓门,五官也比较清秀,十六七岁进入剧团后开始学唱柳琴戏。后来,他还到扬州的戏校进修过,算得上是剧团里少有的“科班出身”,他学成后主要演小生,用他的话说,跟现在偶像剧里的男主角一样受欢迎!

        还有的人是因为喜欢或学过乐器被选入剧团,二胡乐师苗宇民就是因为从小学习二胡而成了剧团的音乐指导兼二胡乐师;还有现年76岁的侯立志则因为当时缺个打锣的就去学了打锣,“我这也是一个专业呢!”侯立志笑着说。

         杨兰英回忆说,当年他们在剧团的生活除了学戏就是四处演出。让他们至今仍感到骄傲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他们这个剧团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了当时宿迁地区数一数二的名剧团,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县市表演,获奖更是常事。

        王为生说别看大家在舞台上很风光,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一点都不假。大家平时练功、学戏非常苦,特别是有的小演员才十来岁就要每天跟着大人一起练功、念词,那种苦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学戏本身就是件很苦的事情,所以学有所成的艺人必然是最能吃苦的!”11岁就进剧团的崔庆华回忆起当年的学戏岁月语重心长地说。

       风云变幻的“戏剧”人生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柳琴戏最为盛行的时期,所以“王官集柳琴戏剧团”在那一时期可以说是最风光的。只要是农闲时,他们基本都在外地演出,为了丰富表演内容,他们每到一处就跟当地的剧团交流剧本、表演功力等等。采访中,杨兰英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手写剧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来自睢宁剧团的,“这些东西都是手抄本,丢了就彻底没了!”杨兰英说。

       不过,这些老艺人的从艺生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文革的来临,剧团的演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能解散。剧团解散以后,有人回家务农,有人上山下乡,也有人结婚生子。

        1977年“文革”结束后,宣布“解放老戏”,王官集柳琴戏剧团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二春”。接到消息后,原来的老演员们大都选择回归舞台,一边演戏一边帮带新人。杨兰英说,为了解决剧团的生存问题,当时他们还办了一个小瓶厂,形成了半年唱戏、半年务工的模式,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984年。“我记得我们最后排的那出戏是《十五贯》,还没正式表演,剧团忽然说要解散了!”杨兰英说的是1984年剧团解散前夕的事情。因为经济问题,剧团第二次解散了。大家离开舞台后,面临的是自谋生路。杨兰英从“孟姜女”变成了妇产科医生,当年的柳琴乐师张格胜拿起大勺成了厨子,多面手王为良则做起了生意……

     他们想将柳琴戏传承下去 

       几十分钟的表演结束后,老艺人们个个满面红光,大家似乎都还沉浸在戏里,仿佛当年在剧团里刚刚结束一场表演一般,“不觉得累,要是每天都能这么唱,才好呢!”演丑角的王万厚感慨地说。

      “我们这一帮人都老了,有几个已经去世了,现在剩下的,最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杨兰英说她1992年就退休了,但和这帮老戏友偶尔还会聚在一起唱两句。

       杨兰英说,现在他们的生活都很稳定,但就是闲不住,特别是看到现在宿迁几乎听不到正宗的柳琴戏了,他们这一帮老艺人都很着急。“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如此下去,这极具宿迁特色的拉魂腔就要跟着我们这一辈消失了,所以我们希望发挥余热把这个好东西传下去。”

      采访手记: 

       这次采访之前,杨兰英老师就和记者联系了好几次,每一次通话她都会带来新的令人振奋的消息,“又联络上一个老戏友!”“找到咱们以前的老剧照了!”“没想到还有人存着当年的老剧本呢!”……每次通话结束,记者心里都会很感动,这群老艺人对柳琴戏的执着和热爱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

       对于柳琴戏,我们年轻一代的宿迁人真正听过的很少,很多人更不屑于去听这样的“土”调调。但当老艺人们粉墨登场一开唱,那悠长、绵远的腔调立刻压过了周围一切的嘈杂声,传递到灵魂深处,让你不由得放下之前的思绪,跟着走,这时记者也才真正理解柳琴戏何以被称为“拉魂腔”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