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民生

555万人一往情深的精神归宿——生态文明的宿迁探索启示录之三

       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申文勇 傅美丽 朱颖)昨天,远在温州打工的宿豫区新庄乡农民王华强,看到市人社局发布的微博,称年前宿迁经济开发区需要招聘各类工人6000多名,他当即去电了解详情。在多年的漂泊后,35岁的王华强早就萌生了回宿迁工作的念头,他下定决心今年春节后不再外出务工,温暖的家和美丽的家乡,是他向往已久的归宿。

       省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村36个,市级生态村443个,宿迁生态环境之好,毋庸赘言。返乡就业,不仅能照顾家人,对个人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近年来,返乡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收入也逐渐增加。今年1-11月份,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5.8%。农民工王华强们的回归,不仅源于对个人小家的不舍,还包含着对“社会大家”的眷恋,包含着对“生态为归宿”的城市精神的认同。

      四届市委16年来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8555平方公里上一心一德的生动实践,都是为了逐渐靠近555万人一往情深的“生态归宿”。

       西方哲人海德格尔说,人类的终极理想,是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事实证明,生态是宿迁人最好的精神归宿,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才能实现“诗意栖居”。

       “黄金地块”成生态公园

        推窗见景,水天一色。古黄河雄壮河湾景区南岸公园开园半个多月了,家住市区苏源阳光花园小区的市民刘京,每天早晨都会到小区后面的公园里晨练。溯水而上,古黄河沿岸植被绵延,花木相掩,苍松滴翠,不复往日模样———公园建设中实施河道截污16处,将南岸河岸线优化建设生态护坡、码头,让古黄河的自然、人文、历史巧妙地融为一体。

       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长期侵泗夺淮入海留下的故道,曾因水质差、污染重被戏称为宿迁的“龙须沟”。近年来,市政府对市区古黄河约14公里长河段进行分段清淤疏浚,还将清清的骆马湖水引入古黄河和西民便河,将城市内湖和运河连成一体,互动互补。

       穿城而过的黄河沿岸是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将如此地块建开放式大公园,曾让许多人惊诧。

     “一定要牢固树立为民思想,要舍得把最好的地方、最好的区域、最好的空间留给老百姓。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一切都要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对于古黄河风光带的规划建设,市委书记缪瑞林再三强调。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龙须沟”成了生态河,黄金地块用来建生态公园。如此大手笔,在生态宿迁建设进程中并不罕见。区府广场、箭鹿广场、河滨公园、雪枫公园及遍布市区的大小绿地,都是生态宿迁在环境和经济的考量中作出的睿智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将长远的百姓利益和环境效益摆在首位。

        追求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生态为归宿”的城市精神,已经成为宿迁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宿迁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图腾,宿迁人正用实际行动逐渐靠近“生态归宿”。

     “生态归宿”的自觉向心

       金黄色的银杏叶还没有落尽,阳光中更显得耀眼,花椒树上还有几颗没摘完的花椒,红红的,林苗圃居委会的冬天,总是比其他地方要晚很久。

       72岁的双河村村民张林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林苗圃来,呼吸新鲜的空气。白墙红瓦,蜂绕蝶还,看不尽的美景,空气里都带着果香。这个节气,果子基本上都采摘完了,老人还是爱来,龙柏、桂花、广玉兰……反正林苗圃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瞅也瞅不够。双河村就在林苗圃东侧,老人家对林苗圃人的羡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简直是住在花园里”。

       林苗圃,宿迁果苗花卉生产基地,距市区8公里,隶属于宿豫区顺河镇,总面积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并获得“江苏省人居范例奖”、“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等荣誉。几天前,林苗圃还被评为“江苏省首届最美乡村”。

      林苗圃人过着和城里人一样有保障的生活。去年,林苗圃人均纯收入20056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全居215户,100%吃上自来水,100%拥有电话、电视,100%的农户家中全部用上“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所,垃圾及污水全部无害化处理。林苗圃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风貌、农业产业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业。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林苗圃呈现出一派安居幸福的和谐景象,常有城里的情侣来拍婚纱照,过往的村民看了,会心一笑,美丽景色里定格的爱情也格外甜蜜。生态好了,外省的姑娘乐意嫁过来。四组的钱勇去年娶了个川妹子,李优的河北媳妇嫁过来好几年了,天天抱着孩子在花亭里玩,就连搬到城里多年的王永元,也说要把商品房卖了回村住。

       拥有了“江苏最美乡村”的头衔后,林苗圃的生态旅游业无疑将更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元化发展,让宿迁逐步成为了生态休闲的“热地”,不少农民凭借家门口的“蓝天碧水”坐享其成当上了小老板。目前,沭阳花卉和板栗林旅游观光带,骆马湖湖滨特色鲜切花休闲观光带,洪泽湖湿地风光和渔业旅游观光带,泗阳临河林地旅游观光带,古黄河农业风光带和运河风光带等都已成为宿迁对外名片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市长蓝绍敏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政府主导是前提,但关键要靠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合力,促使生态保护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对于农业大市而言,农民是生态保护的主体。随着政府对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日臻完善,农民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已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中。

       在林苗圃居委会主任张学同看来,林苗圃人最爱侍弄的就是果树,人脚能插进去的地方,都种上了果树;林苗圃人最看不过眼的就是破坏环境,路边哪棵树死了,准有人不声不响地买了补栽———“生态惠民”也就自然促进了“生态自觉”。

      林苗圃人对生态的自发保护,林苗圃人的回归,及至近年来宿迁民工日益高涨的返乡潮,都是“生态归宿”向心力集中的显现。

     长寿福地的生态注解

       阳光好的时候,111岁的老寿星张丁氏会走出院子晒太阳,家前屋后、沟渠坡地、道路旁边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树,有的人家还侍弄些花草,村子里路也平整干净,河沟里的水清亮亮的。老寿星说,“任哪儿都弄得干净净、亮堂堂的,看着心里舒坦”。

        心里舒坦了,身体也才能结实,老寿星110多岁了,这个理儿比谁都懂。女婿常宏安说,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老人家才越活越精神。

       张丁氏家住宿城区埠子镇下庄村曹庄组。像张丁氏这样的百岁老寿星,埠子镇共有6人,全区有58人,占比达到7.03人/1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1290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2%,均达到“中国长寿之乡”标准。目前,宿城区正筹备申报“中国长寿之乡”。

       那些经历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长寿的秘诀自有不同,但生态环境好了,人均寿命延长,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除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完善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尊老敬老的文明风气,也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锻造出“白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原生态,但能成为长寿福地,和宿迁16年来对生态环境的打造关系更为密切。宿迁也早在2010年就启动首届“生态人瑞奖”评选活动,直接宣告了“人瑞”与“生态”的密切关系,也提示那些想健康长寿的宿迁人,善待生态,珍视环境。

      2012年,宿迁市委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到2015年,沭阳县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全面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到2016年,泗阳县、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区;到2018年建成生态市”的生态创建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不断细化和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延伸着宿迁人的长寿链条,满足着人类亘古的长寿想望,让“诗意栖居”触手可及。“我们憧憬着,所有的城市天朗云淡,每条河流水清岸绿,鱼儿洄游,孩子们可以在水中嬉戏玩耍;城乡居民个个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得更加富足,更有尊严,更为安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骆敏这样描绘宿迁人的绿色生活愿景。

       宿迁16年生态探索之路,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

        宿迁16年生态探索之路,也昭示着这样一个归宿:良好的生态不仅为人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也将带来有质量的生活;不仅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也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引力;不仅惠及民生,也将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不仅担当现阶段的生态屏障,也能保证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宿迁是漂在水上的土地,是充盈绿意的城市。生态对于555万宿迁人来说,不仅是发展的方向,更是“探索”的归宿。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16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宿迁终于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愿生态宿迁在美丽中国的家园里益发绚烂绽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3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