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肩挑兴修水利
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孙军贤)每到冬春时节,农村需要兴修水利,可现在,这些工程全都由挖掘机、翻斗车等机械代替。很难想象,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宿迁人民为了消除水患,实行旱改水,先后实施了“导沂整沭”、“导淮整沂”工程,兴建一大批水利设施工程,而这些工程,全部是用人力完成的。
打响苏北治水第一仗
今年90多岁的离休干部徐化愚告诉记者,当年经过反复勘查论证,上级决定在淮北平原上开挖一条横贯东西的洪水入海道新沂河。1949年9月苏北“导沂整沭”司令部正式成立,参加“导沂整沭”工程的70万干部群众,挑担推车,奔赴工地,日夜奋战,仅用半年时间,完成土石方3645万立方米,采用“筑堤、束水、漫滩”的排洪方式,开挖了一条长183公里、泄洪流量3500秒/立方米的洪水入海新通道。
徐老不会忘记,在导沂工程开始后,导沂司令部下达运送1亿斤粮草的任务。宿迁县送粮的几千个民工们纷纷表示,自带干粮,不吃一斤公粮,不烧一把公家草。后来,粮草全部运到了,果真没少一斤粮,没少一把草。
在苏北治水第一仗中,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宿迁县埠子区民工董继德,专门为自己编了一个超大柳筐绑在独轮车上,车头上的土总是堆得高高的,民工们都叫他“董大车”。有一天,他累病了,发了烧,却瞒着大家,咬着牙坚持上工,后来晕倒在小车旁边。他被送到医疗站,吃了药,发了一身汗后,又偷着跑回了工地,推起他那辆最大的独轮车,结果累得吐了血。
“导淮整沂”提高粮食产量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县委确立了“以生产自救、社会互助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方针,采取以工代赈、改发放救济粮为发放奖励粮的办法,组织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发动群众参加“导淮整沂”工程,开工建设了骆马湖水库、黄墩湖水库、新沂河宿迁段、皂河水坝、运河堤修复工程、东西民便河、西沙河及崇河疏浚工程、皂河闸、皂河船闸、洋河滩泄洪闸、刘老涧节制闸、宿迁一线船闸、宿迁节制闸、六塘河闸、来龙灌区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通过大力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快土地改革,加强传统农作物生产,到1959年,全县水稻面积已达1.2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3.2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