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徐其崇) 高高的屋顶,长着很多瓦松;青色的砖瓦,显得与众不同。在洋河新区洋河镇东圩居委会7组境内的居民区,耸立着一座被称为“洋河古建筑群”的两层小楼,它建于100多年前。昨天,记者来到洋河镇采访时,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座“暗藏”在居民区内的青砖青瓦楼房原来还是个文物。
知情人讲述老民居的故事
洋河新区洋河镇东圩居委会位于古镇洋河中大街,走进房屋林立的居民区,如果稍不留意,很难发现在一条小巷内侧、很多现代民房建筑的夹缝中,会有这么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楼房。今年62岁的常宝华是东圩居委会的会计,他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就在这座古民居不远处,他对这座老楼的历史能说出一二。
“这座老楼房是胡氏家族的人建造的,根据推测,它的建筑时间迄今在110年至120年之间。”常宝华告诉记者,他的姑奶奶年轻时嫁到了胡家,这座楼房就是他姑奶奶夫妇建造的。建楼者的孙媳左桂香告诉记者,附近居民都知道这座老楼是胡家的建筑,这在东圩居委会是独一无二的。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能够幸存下来,至今还能保持着原样,应该是很幸运的。
左桂香说,夏天,铺张凉席在楼里睡觉感觉很凉快,冬天居住在楼里也不会觉得冷,冬暖夏凉的特点十分明显。
老民居曾被充公32年
提起这座老楼的历史,常宝华告诉记者,它不仅经历了百年风雨,也经历了人为的糟蹋,好在楼房“福大命大”,至今一直得到胡家人用心地保护,才保持着原有的摸样,使古建筑没有改变它原有的风貌。
在常宝华的记忆里,这座古民居曾经有32年“离开”了胡家,成为当时生产队的办公地点及仓库。“我姑奶奶18岁嫁到胡家,19岁就建了这座楼房,因为胡家是地主成分,在1950年土改的时候,这座楼房就被充公了。”常宝华说,其实他姑奶奶嫁的胡家仅有十几亩地,并没有欺压百姓,只是老一辈经商,家底殷实。因为那时土地偏多就被划成了地主成分。土改开始时,这座楼房被充公,姑奶奶一家只好扶老携幼到别人家租房子住。
常宝华说,楼房充公不久,姑奶奶老夫妇就去世了。当时生产队里的化肥农药就堆放在一楼,二楼是办公地点及群众开会的地方。“那时候生产队组织大家剥花生,都是从窗户里拿进拿出。”常宝华清晰地记得,姑奶奶家原本建了4座楼房,幸存的这座楼门朝南,是主楼。这里原本是青砖青瓦四合院,可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的时候,其他3座规模小一点的老楼被扒掉了。因为生产队没有房子可用,这座主楼才保住。
“直到1982年,我家的地主‘帽子’被摘掉了,这座房子才还给我公公胡龙俊。”左桂香说,老楼被充公整整32年后,又再一次“姓”胡了。
胡家古民居已被挂牌保护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老楼房目前已被定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宿城区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现存的两层楼房上下各3间,青砖青瓦、硬山顶、“个”字梁,梁架保存较好。房屋长8.6米,宽5.2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顺着木质楼梯走上二楼,记者看到楼板、桁条、屋面板以及房梁全部是木质的。
“你看到墙壁上有很多铆钉没有?这座楼房的建筑很特别,青砖里面是木质框架,即便青砖墙壁倒了,这座楼房也不会倒塌,原因就是楼房采用了木质框架结构,属于先立好框架然后再砌砖,完全不同于现在民房的建造风格。”常宝华说,房屋历经百年风云不裂不漏,证明了当初设计建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这座楼在充公后曾出现人为破坏,屋檐上的很多勾砖被砸掉了,屋脊上雕琢精美的砖瓦也有灭失,只是几个窗户以前全部是木板做的,后来因为透光不好,更换成了钢筋窗户,其主体结构以及建筑风格丝毫没有人为改变,仍旧保持了过去的摸样。”常宝华说,政府能够挂牌保护,这真是件大好事。
采访结束时,作为胡家的媳妇左桂香高兴地说,政府挂牌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她们晚辈作为古民居的守护人,更有义务倍加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