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如东县扎实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作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如东县在确保水稻丰产丰收的同时,围绕“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其他多种利用形式为辅”主要方向,积极探索以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的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让曾经犯愁的“生态包袱”成为抢手的“金色财富”。

推进收储运一条龙服务“解难题”

农忙时节,城中街道丁杨村的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秸秆打捆机发出阵阵轰鸣,不时“吐”出一捆捆秸秆;抓草机来回穿梭着,挥动钢臂将打好捆的秸秆抓起并排列整齐;卡车车队在路边蓄势待发,将堆好的秸秆码上车厢进行统一清运……2022年,城中街道丁杨村经济合作社投入210万元建成了农业废弃物处置中心,占地8.5亩,建有秸秆堆棚2000平方米、粉碎包装场地3000平方米,以丁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秸秆打捆离田和秸秆犁耕深翻服务工作,保证了秸秆能及时入库、储存分时交售,真正实现市场有需求、转化有出路、质量有保证,有效解决秸秆离田难题。今年夏熟服务6000亩,其中打捆离田与犁耕深翻各3000亩。下一步丁杨村将以秸秆作为原料制作货运托盘,增加秸秆高效转化利用的渠道,预计投入生产线2条,日均生产托盘共300片左右,年产值150万元左右。

突破市场化利用“找机遇”

双甸镇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是南通地区最早生产秸秆压块、秸秆制粒的合作社。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自身转型升级,合作社从提升秸秆附加值角度加大技术研发,聘请浙江大学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不断创新创优产品。“以往主要对秸秆进行粗加工,没有技术含量,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旦陷入价格战,对自身发展极为不利。”合作社负责人朱君骏介绍。通过将秸秆破碎、膨化碾磨、敲打蓬松等方法,把不同品质的秸秆进行分类深加工,制成秸秆纤维、秸秆压块成型燃料、秸秆纤维集成墙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在护坡、板材加工、包装材料等领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推动下,去年合作社处理秸秆约2万吨,年销售额2千万元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多措并举促进秸秆利用“绿色化”

秸秆是个宝,一烧可惜了。洋口镇如东景源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收储厂区内,堆满了经过压缩的秸秆包,一辆辆装满成捆秸秆的车辆驶入料场。负责人缪兵介绍,合作社常年可收集农作物秸秆26000吨,在保障地方用电、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效避免了秸秆入河、入塘及秸秆还田后农田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优质的麦秸秆制成草食动物饲料,销往宁夏、甘肃、新疆;另外一部分优质秸秆送到扬州纸厂,作为工业原料造纸。除水稻秸秆外,我们也收购油菜秸秆和麦秸秆,质量好的油菜秸秆和麦秸秆,统一销往如皋、海安等地生物质发电厂进行发电,质量较差的则送到沿海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合作社年销售额能达2千多万元。”缪兵说。合作社在实施秸秆收运的同时,解决了1000多个秸秆清运经纪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增收1000多万元。村民张启桂说:“现在有这样的好地方,能让我们出来打打工增加一些收入,每年大概能在这项工作上获得一万五千元的收入,也是蛮开心的。”

下一步,如东县将围绕成本控制、收储体系完善、规模化经营以及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持续谋划推进秸秆收储利用相关项目,积极探索秸秆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新模式,推动秸秆还田农机与农艺结合,努力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形成合力,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全面提升全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实现秸秆“变废为宝”,解决农户“丰收后的烦恼”,为农业绿色化提供新动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