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卫群
华交会是国内聚焦纺织服装和轻工产品行业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区域性展会,被誉为“国际市场晴雨表”“我国进出口走势风向标”。昨天,第32届华交会拉开帷幕。已经32岁的华交会,去年因为疫情延期到7月举行,今年终于全面恢复正常。
本届华交会展览规模达12.65万平方米,较上届增加2.13万平方米,使用新国际博览中心11个馆,展位数共计5720个,比上届增加近500个,参展企业3422家,其中境外展商326家,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均超过上届华交会规模,预计将吸引超过4万名海内外采购商前来洽谈合作。
与往届相比,重新出发的本届华交会有哪些新气象?
拥抱新朋友
来自肯尼亚的采购商爱德华·乔治亚,不仅是第一次来华交会,也是第一次来上海。他告诉记者,自己此前从未与中国企业打过交道,但看到非洲当地的“中国制造”很多,中国产品的声誉很好。“我从朋友那里得知了华交会,在互联网上注册参展,两天前飞来上海,此次打算采购一批衣服、家居类产品,带回非洲。”
来自澳大利亚的采购商谢恩·克劳福德也是第一次来华交会,3年前从旅游业改行做外贸。“疫情期间,通过朋友介绍,我在网上跟中国的工厂和贸易商接触,依靠‘键盘’做了些生意。去年我去了广交会。今年我头一次来华交会,已经接触到了好几家参展商,无论是产品的新颖度还是价格都很吸引我。”
本届华交会开幕首日,还专门组织了新朋友们进行“巡馆”,这也是华交会历史上的首次。记者在现场遇到一支由10位采购商组成的“巡馆”小分队,工作人员介绍,这10位采购商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肯尼亚等国家,“通过‘巡馆’,我们不仅想帮助他们做成生意,还希望这些新朋友能够像‘滚雪球’一样,今后带动更多的新朋友来华交会。”
推出新产品
华交会有着“新春第一展”的美誉,一年之计在于春,产品的含“新”量有几成,决定了采购商下单的意愿有多强。
在江苏常州五洋纺机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款精编收腹提臀打底裤的“门道”不小。“这款产品采用经编全成形织造新技术,比常规缝纫服装更加舒适、美观,且生产过程具有损耗少、效率高等优点。”展位负责人钱雪凤介绍。近年来,他们又自主研发了3D全成形编织技术,无须剪裁、缝制,没有缝线,也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能达到低成本、一次成型、品类全、生产周期短的效果。
“市面上的收纳箱大多是布艺或者塑料的,但我们为本届华交会带来的新型文件夹收纳箱,采用了更具延展性的塑料片材,又从中国榫卯结构中获得灵感,设计了新型卡扣进行部件链接,方便组装。”在上海同舜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展位上,合伙人、产品总监宋小卫正在向采购商展示一款首发新品,“你看,这只三层高的收纳箱如果拆掉,可以装进扁扁的纸盒。”
“根据去年四季度接到的订单来判断,今年我们预计会有10%到20%的增长。”他表示,“我们看好2024年的出口形势,但竞争压力依旧存在。因此,我们会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当中国企业有了本土化研发能力,再加上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探索新渠道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华交会举办32届,有许多参展商都是十几年、几十年一如既往参展的“老外贸”。
大连金晟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渤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从事外贸行业。参展华交会也有十几届了,他告诉记者:“疫情后,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不小变化,原先日本是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占七成以上。近两年由于汇率问题,我的许多日本客户都亏得厉害,由此减少了许多订单。接下来,我要向东南亚、欧美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当然,开拓这些新市场,我们的产品结构也需要调整。原先我们产品中有不少是满足日本消费者需求的一次性家居用品,而欧美市场如今对一次性消费有很多限制,因此我们要开发出更多耐用家居用品,包装也要大一些。”他说。
“出口转内销”也在继续探路。在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摆满自主品牌“喜时”的锅具。“我们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为欧洲锅具品牌进行代工,去年受到欧洲市场消费需求下滑的影响,我们的出口额减少了10%。从今年头两个月的数字看,与去年情况差不多,而且是建立在欧元汇率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这种出口形势倒逼我们要进一步探路内销市场。”展位负责人说。
她介绍,目前,“喜时”已进入百联、新世界等线下渠道,以及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近期,他们的首款智能厨电产品——智能电热炉“小白炉”投放市场,“小白炉”支持与手机蓝牙互联,厨房“小白”在手机屏幕上选择煲仔饭、煎饺等功能,把食材放入锅中,就能一键启动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