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农户通过村里的“共富工坊”,有了稳定的收入;为社区居民搭建交流场地,让居民精神文化更富足;一条党建引领、村企联动、多方共赢的共富新路正在形成……随着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共富工坊”,如今,杭州钱塘区这片新生热土,有了新的共富奔头。
“共富工坊”由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利用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而成,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目前,钱塘区已有48家“共富工坊”挂牌运营。未来,钱塘区将总共建成55个“共富工坊”,带动群众走向“全域共富”。
精准“提低” 村民手头不再“紧”
“我今年60岁了,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一个月收入两千多,我觉得挺好的。”殷桂娟是“春光里·共富工坊”的成员,之前老伴是家里的顶梁柱,后因车祸残疾,现在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不仅能补贴家用,还方便照顾家人,殷桂娟感到很满意。
“春光里”作为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由钱塘区春光村党建联建机制,采用“企业+村集体”开发建设模式,公司负责运营,村里组织富余劳动力从事相应的工作。
春光村党总支委员吴利刚表示:“今年,春光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及区级‘稻香小镇’,预计明年形成‘共富工坊’体系,为更多低收入农户、富余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岗位,同时将对村民进行岗位培训,进一步帮助村民提技能、促增收。”
眼下,钱塘区正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全面排摸困难家庭,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为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实现就业增收。
党建引领 村企携手惠民生
寒风料峭,下着小雨,在钱塘区河庄街道建设村的“幸福伞·共富工坊”,忙碌温暖的场景让人忘却了外面的寒意,几名党员志愿者正在搬运物料,准备运往村民的家中。
撑开雨伞,对齐伞骨,按下缝伞枪,组装动作一气呵成……67岁的范文琴正在家门口熟练地组装雨伞,她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一天可以组装100多把雨伞,能赚70多元,党员志愿者还会帮忙把物料送到家,现在我不用出门就能赚钱。”不到5分钟,范文琴就组装好了3把伞。
建设村目前有雨伞制造企业21家,用工需求量大。“幸福伞·共富工坊”作为来料加工型工坊,已带动村里500名闲散劳动力就业,每人年均增收2万元。
“共富工坊”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企业。2022年,建设村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党员志愿者定期走访“共富工坊”,听取伞厂经营存在的困难、员工生产生活难题,汇总问题清单及时上报化解。与此同时,党员志愿者们还为“共富工坊”中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物料上门,待加工完成后,再由党员志愿者们回收成品并帮其核对数量和工资。
“很早以前,村民就自发对接工厂进行雨伞加工,但零零散散不成体系,再加上部分闲置劳动力的村民年龄偏大,存在出行不方便等问题。”建设村党委书记高强表示,“共富工坊”设立的初心,是希望通过党建力量,为村民和企业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排摸村民和企业的情况,完善产业链供应环节。
搭建桥梁 欢声笑语拉家常
在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的“e富工坊”内,十多名社区居民一边手工制作工艺品,一边欢声笑语拉着家常。
“有空就会来,赚钱是小事,重点是让我的退休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今年55岁的韩建芬表示,她是“新钱塘人”,退休后就一直在邻里社区当志愿者,“共富工坊”对于她而言更像是姐妹聊天的聚集地。
“共富工坊”不仅是社企互动的载体,也成了社区精神文化共建的桥梁纽带,丰富着居民的精神生活。
2022年以来,邻里社区以“邻聚力”党建联建机制为桥,依托社区筑梦工作室,设立“e富工坊”,对接相关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绣花、手工艺等简单工作。据悉,邻里社区已对接辖区内40家企业,实行企业提供发单、‘共富工坊’收单、社区富余劳动力接单。
“在‘共富工坊’,大家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邻里社区工作人员俞嘉辉告诉记者,对于邻里社区而言,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存在诸多不同,通过“共富工坊”,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居民的联系,有力提升社区凝聚力。
截至目前,钱塘区“共富工坊”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富余劳动力2776人就业,预计年人均增收3.8万多元。钱塘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钱塘将继续以党建联建机制为载体,着力整合村、企党组织技术、资源等优势,继续探索‘共富工坊’新模式,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农户、企业以及村社共同参与到‘共富工坊’建设中,让‘小工坊’铺就家门口‘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