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谢晔 王逸群)寒露过后,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江西俞村的千亩良田迎来最美的时节。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嘎嘎嘎”的鸭子叫声热闹了稻田。“这片千亩稻鸭田,迎来首个丰收季。”杭州仙家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曹解洪站在田埂上,满眼希望。
稻黄鸭肥,都市“小产区”装上自产粮
随着浦阳镇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的推进,在外开了30年厂的曹解洪看准了这条产值高、见效快的致富路,回乡承包1700余亩耕地,其中1100亩引养了本地的媒鸭。
“6月移栽水稻,7月投放鸭苗,到了收获的时节,有机米价格翻番,只吃天然食料的鸭子也能卖出好价钱。”曹解洪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普通的鸭子变成放养的“稻田鸭”,销售价格从原来的每只40元变成了每只120元以上;普通水稻变成了少用化肥农药的生态“鸭耕稻”,销售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10至16元。今年,这片稻田总增收将超100万元。“鸭肥、稻黄,真正实现‘一田多收、稳粮增效’。”曹解洪说。
目前,杭州新型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0.8万亩,较上年新增9.6万亩,在全省起步虽晚,却成效显著。“这是杭州提高粮食自给率、‘小产区’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的必由路径。”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吉锋说。
杭州“七山一水二分田”,在经济发达、人口高度集聚的同时,也面临人均耕地少、土地高度碎片化的困境,全市现有耕地中,八成为永久基本农田。“在资源用途‘双限’背景下,只有提高稻田效益,才能压实种田这个‘国之根本’大计。”姚吉锋说。
鸭鳖虾蛙,纷纷跳进“碗里来”
想要实现良性循环,首先要解决种地效益低的问题。杭州浩瑞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明浩告诉记者,过去种植水稻经济效益不高,赶上收成不好,还会“入不敷出”,只能依靠国家的种粮补贴才能维持。
去年,吴明浩从萧山庆丰村流转了500亩土地,率先在其中100亩尝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结果让他大为意外:每亩每年增加了2500多元的收益。“稻田里养殖的小龙虾因为生态、绿色,大受市场欢迎,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可以给土壤增加天然的肥力,促进水稻增产增值。”吴明浩笑意满盈,“采用综合种养模式后,水稻、小龙虾的品质都提高了。”今年,他毫不犹豫在剩下的400亩水稻田全面推广该模式。
尝到综合种养的甜头,更大规模的稻田共生在杭州的大田里上演。截至目前,杭州已有405家主体主动参与,并形成稻鸭、稻鳖、稻虾等一批综合种养新模式,综合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预计可带动杭州农户累计增收2.5亿元以上。其中,“稻鸭共生”面积4.4万亩、“稻蛙共生”面积0.81万亩、“稻鳖共生”面积1.8万亩,单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成龙配套,形成综合种养体系闭环
事实上,稻田综合种养这项“田间工程”并不新。早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然而,保证粮食生产是底线。在项目实施中,难点在于如何严格控制养殖数量,保障粮食生产。因此,养殖数量、硬件的设置都有讲究。走进杭州博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综合种养区块每亩投放鸭苗15只左右,鸭棚的面积则按照每平方米6至7只配套建设,据测算,100亩的稻鸭综合种养区块,水稻测产最高达到每亩626.8公斤,超过生产目标56%以上。
今年,杭州市级还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并组建专家队,对产业规模、农机购置、政策性保险、直播带货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支持。政策方面,高标准设施稻蛙模式每亩最高3000元的奖补力度,在全省领先。杭州市农科院、市农技推广中心等科研单位的21名农技专家,也联合区县一起,帮助农民进行品种育、繁、推等,解决技术难题。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提升了水田综合产值,也让动物与水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发挥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为了确保水稻和甲鱼的品质,我们必须尽量少用化肥和农药。”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荣指着眼前规规整整的20多块水稻田说,“稻田里浅水沟与深水沟连接,深水沟内适量放养螺蛳、泥鳅等水生动物,就是甲鱼的食物。”
金建荣介绍,综合种养促进了企业探索出半山区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技术。500亩的稻田里,甲鱼产生的粪便起到肥田的作用,而甲鱼也可以吃水里的水生生物。经过提质增效,水稻亩产625公斤,甲鱼年产量1.5万公斤,亩均利润可达2.4万元。经过检测,田里化肥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了70%以上,实现高效与生态共赢。
“未来,这样的综合种养将是常态。”在姚吉锋看来,新型综合种养将成为杭州农业未来的重要增长极,而他也做好了进一步的打算:深化综合种养上下游全链条整合提升,并结合电商直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拓宽营销渠道,打造农旅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