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古以来是我国的文化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书法名城。提及杭州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就离不开百年名社——西泠印社。作为杭州传统文化的“金名片”,西泠印社始终引领着杭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一座以印人为主体的社团,是如何做到长盛不衰,维持蓬勃的生命力的?如今的西泠印社,又在这个新的时代发挥着怎么样的文化传承作用?
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是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的陈振濂,长期奋战在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线,对于杭州文化与西泠印社的发展之路有着深刻和真切的感知。在他看来,西泠印社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在客观上是基于杭州“印学之城”的深厚积淀。“早在明末清初印章流派兴起的时候,杭州就是印学重镇;再到乾隆年间的西泠八家。可以说,西泠印社在杭州诞生,是历史的必然。”1905年,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为创立西泠印社、营建房舍事宜向杭州府钱塘县正式呈文,杭州府在批复中提到:“西湖为人文之地……集资建造西泠印社屋宇数间,为保存国粹、研求学问起见,事关公益,准予立案。”陈振濂说:“我们从这种文字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一种自信力和自豪感,对杭州深厚文化积淀的自信,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文化自信’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西泠印社在主观上的传承与发展意识,也是延续百年的保障。“西泠印社的创社宗旨和定位就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保存与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此外,这些传承也成了社员们创作、游艺的文化来源。”陈振濂说,“今年1月,‘两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的重点任务就包括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等,而西泠印社先贤在创社之初,就已经把类似的思想写入了宗旨当中。”
既有传承,也有发展。西泠印社创始人在发展问题上,有超卓的识见和开放的态度。“‘创社四英’请来上海的吴昌硕担任社长,从这一点来看,西泠印社就已超越传统的文人结社,接近了现代意义上的社团组织。”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加入,对于创社伊始、基业未固的西泠印社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吴昌硕以一代艺坛宗师的地位与声望,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印人。
西泠印社的开放态度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衰减,在去年的丙申秋季雅集上,西泠印社举办了“篆物铭形——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陈振濂代表西泠印社提出了“零起点”“再出发”的治社新理念,希望专攻一个过去西泠印社从未涉足过、印学界也从未关注过的“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拓宽“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中“国际”的大含义。这种“拓宽”的视野下,古埃及的金龟子印、两河流域的滚印、日本丝印等一度闻所未闻的印学新课题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些域外印与我国的青铜纹饰、巴蜀图符、肖形印等课题一并讨论,让这次研讨会有着恢弘的广度和相当的深度。而针对中亚、北非、欧洲、日本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镇印学的研究,正与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此外,西泠印社也正在积极挖掘钱塘江文化,在今年举办的首届杭州钱塘江国际文化节上,陈振濂还成为“首批钱塘江文化大使”。他说:“我们常说‘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过去,西泠印社更偏向于西子湖畔的文人雅致,但‘东浙’的涛声也一直在鼓舞我们,从未停息。去年9月的B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宋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希望以杭州为新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目前,西泠印社与江干区委、江干区政府等联合主办的首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书法大赛正在征稿中,要求书写描写钱塘江和钱江潮的古今诗词、楹联、文、赋。陈振濂说:“对于西泠印社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杭州要谋求‘拥江发展’,西泠印社也是如此。”
今年3月,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而奋斗。“西泠印社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学术团体,对于这个重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百年名社,既有往事,也有新声,而贯穿其中的精神和宗旨从未褪色。在新的时代,西泠印社还将继续引领杭州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