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正在进行时。你是不是觉得治堵是交警的事儿,是司机们的事儿,其实这也是行人的事儿。杭州公交车斑马线前礼让带了个好头,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租车、私家车也养成了斑马线礼让的习惯。
那么现在,行人做得怎么样呢?是否也做到快速通过呢?
十几天来,记者多次在斑马线边和公交车上观察行人,大多数人能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加紧步子通过,但其中也有50多位中年人,精神头不错,也没带什么东西,过斑马线时反而有些拖拉。
什么情况下行人会拖拉?为什么恰恰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容易拖拉?
两位阿姨
推着自行车边聊天边走
时间:4月14日下午
地点:文二西路古翠路口
记者来到了文二西路与古翠路的交叉口,周边小区居民楼遍布,又有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等写字楼,由南向北的人行横道约40米,每个绿灯有三四十人通过。
10分钟内,记者一共观察了8次绿灯,共有约230人经过。大部分人行色匆匆,也有一些行人的脚步特别优哉:两个50多岁的阿姨推着自行车,从等红灯起开始聊天,直到身边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发现灯已经变绿,忙不迭地跟上,还不忘边走边聊。起步比别人晚,脚步比别人慢,等她们走到了马路对面,红灯早变成了绿灯。
记者小结:在连续三天多个斑马线蹲点中,记者发现,结伴过马路的人往往比独自过马路的走得慢,慢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聊天。
4月15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体育场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由南向北40多米长的人行横道,绿灯的时间有50多秒。大部分人步履匆匆。一位40来岁男士,老远看见绿灯快要变红灯了,小跑了两步,走上了斑马线后,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尽管此时红灯已经亮了,但他的脚步反而慢下来,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慢悠悠走过。大部分等在斑马线前面的车子这时候都已经准备起步,这位老兄却还是淡定地走完了全程,车子们只好干等着。
当记者在马路的另一侧拦住他询问为什么越走越慢时,他眼睛一瞪:“我都走到斑马线上了,有什么关系,难道我在斑马线上还撞我不成?”
记者小结:像这样的“淡定哥”,记者在蹲点的十多分钟里,就遇到了七八个。他们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0岁至50岁。
K303路:
电动车男子冲进斑马线,所有车子急刹
时间:4月16日早晨7点半
地点:古墩路的某个斑马线路口
记者和电车公司四车队的周队长一起上了K303路(黄龙公交总站开往三墩)公交车,沿路观察,遭遇了这样一幕:在古墩路的某个斑马线路口,当行人陆续通行完,公交车正准备起步,突然从右边窜出一辆电动车,骑车的中年人肩膀上扛着一捆踢脚线一类的装修材料,足有电动车车身的两倍长,就这么冲过来。
K303路的司机王师傅赶紧踩了刹车。在公交车边上的几辆私家车起步较快,马上跟着踩了急刹车。周队长说,“这样冲进斑马线的人和车都有。不仅不安全,而且刚起步的公交车得熄火再起步,需要多耗费10到15秒的时间。”
王师傅说,K303路沿途至少经过30个左右的人行横道,早高峰时这种情况能遇见十来次,晚高峰更多,那一趟行程就要多耗费至少5分钟。
记者手记
关于过马路的心理
3天,3个路口,一条公交线路,900多个行人从我面前经过,大多数人能加紧步子快速通过,但记者仍然目睹了50多位行人仍然慢悠悠地过斑马线。
从年龄层来看,年轻人大多走走跑跑,精神抖擞,多属于“快速通行者”,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过马路小心谨慎,只要腿脚方便,就不会在马路上停留太久,反而是40岁到50岁的市民,在过马路的时候最“淡定”,占据了“中速通行”和“慢速通行”的大多数席位。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行人的快速通行意识更明显。可能大家觉得没有红绿灯,你还这么让我,真心感激,所以就快速通行。有信号灯的斑马线,多少有一些理所应当的心理,有少数人走得笃悠悠起来。
微议
一个人和500秒
小的时候听说过一个游戏:一个空瓶子代表一口干井,用瓶中的三只小球代表三个正在井中玩耍的孩子。把系着小球的三根丝线分别交给了三个孩子。老师对三个孩子说:“井中突然冒出水来,涨得很快,你们必须在七秒钟之内逃离,不然就会被淹死。但是三个球不可能同时从窄小的瓶颈中逃出来。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对同伴说:“你先,他第二,我最后,快!”于是三个小球依次从瓶口滑了出来。
虽然马路通行不像逃生这么争分夺秒,但是它同样是一个各类交通参与者互相配合的过程。
现在都在关注治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肯定水泄不通。你主动让我了,我却不让你,效率也高不起来。
别以为慢走几步的那几秒不算事儿,也别以为只有一两个人慢吞吞不算事儿。只要有一个人在斑马线上走,所有车辆统统都要等啊,那要耽误多少人的多少时间。
小不可大算。这一两位行人造成的等待时间(如以5秒计),再乘以多辆车乘客人数(以100人计),那就至少浪费了500秒(近8分钟)!那还只是一条斑马线。
下了车,你是行人;上了车,你就是乘客或司机。
礼让,随时都应该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