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 日前,一位名叫叶永生的老先生反映说,新安江白沙大桥上,由郭沫若题写的“白沙桥”三个大字已黯淡褪色,外地游客过来玩,也不知道这是一座什么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将“白沙桥”描红,让大家都能知道、记住这个桥的名字。
得知此事,笔者赶到白沙桥下,发现情况确实如叶老先生所言,要一直走到近处,才看得清“白沙桥”三个字。
白沙桥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何时能够重现光辉?对此,笔者也走访了相关部门。
白沙大桥见证新安江半个世纪
白沙大桥是一座多孔的大跨径石拱桥,建筑结构朴素浑厚,是连接新安江城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据了解,白沙大桥于1959年10月1日奠基施工,1960年7月1日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座多孔、大跨径石拱桥。全长362米,桥高2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设有空腹小孔36个,净跨3米,纵向设检查通道小拱29个,园孔2个。
从江边行步道沿台阶走至白沙桥上,一对大石狮坐镇桥头,笔者知道,在桥的另一头同样也有这样一对大石狮。往前看,桥栏上姿态各异的小石狮,或蹬或跃,或戏或卧,栩栩如生,数一数,总共有256只。
这些石狮,石质不同,是由全国各地的石刻名家精刻而成的,仔细看一看,其中有小部分的小石狮材质较新。原来之前的小石狮在经多年的风吹雨淋下已被腐蚀,这些是近年来重新雕刻上去的。
白沙桥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品味,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传统石拱桥的风格,因此有着“北芦沟,南白沙”的美誉。
大桥陪了周边居民大半辈子,感情很深
家住麻园小区的叶大妈,今年已经有82岁了,她说,她的娘家在寿昌,当年出嫁的时候还没有白沙大桥。叶大妈说,自己和夫家原本在新安江的两头,这桩婚事还是经过一番“斗争”才争取来的,因过桥不容易,婚后她与娘家来往也不是很多。差不多十年后,白沙桥建成通车,她才能时时回娘家看看。
对于白沙大桥字迹看不清,叶大妈说,前些年,大桥的字迹还很明显,印象中,每隔几年,会有工作人员对大桥做一些维护。不过,上次是什么时候做的维护,她已经记不清了。“是该描一描了,不然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
白沙大桥的建成,使新安江南北两岸终于有了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结束了新安江两岸居民“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的历史。新安江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但白沙桥却始终屹立在新安江上,它是新安江城发展的见证者。
市建设局答应尽快描红字迹,同时修复损坏的石碑
在白沙桥建成之时,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郭沫若,为桥题上了“白沙桥”三个字。1961年,在桥南端的小狮山上又新建了一座六角形“迎客亭”,其中就立着郭老题名的“白沙桥”汉白玉石碑。
白沙大桥是新安江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新安江一大旅游景点。或许不只是叶永生叶老一个人碰到过被游客询问的经历,很多外地游客看到了这座桥,在桥上走过,也站在桥上观赏了新安江美丽的江景,但他们如果没有注意到桥头立的字碑,可能也并不知道这座具有古老样式的桥叫做白沙桥。
而据笔者在江边随机调查,不少建德的年轻人也不知道桥墩上题有“白沙桥”三个字,经过笔者提醒,他们走近了去看,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是有题字的。
关于“白沙桥”字迹不清的新闻一出,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保护白沙大桥风貌的工作确实刻不容缓。
据了解,大桥维护的工作目前是由我市建设局负责,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白沙桥”这三个字他们会尽快着手描红的,此外还了解到,桥南端小狮山上的“迎客亭”中,立着的郭老题名的“白沙桥”汉白玉石碑上的字迹,也遭到了部分损坏,他们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先与市文物部门对接,确定修复方案,然后将桥面修理与维护之事交予市园林管理局负责,一定会尽快让大桥恢复原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