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社会

钱江晚报原总编辑孟玉兔因病辞世 一个报人的瞬间

  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他像花儿一样开过了,他像麦浪一样起伏过了,他像报人一样活过了。

  浙江日报原副总编辑、钱江晚报原总编辑、浙江省报业协会原会长孟玉兔,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9月20日17时10分逝世,享年75岁。报人孟玉兔的告别会,定于今天上午10时,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报人孟玉兔是一个有洞察力的创新者。当他的才情与时代相遇,他的想象力、行动力和人文情怀,催生了新闻业的传奇。在钱江晚报担任总编辑的5年时间(1991年至1996年)里,他通过“心向读者,情系万家”这朴素而深刻的办报思想,使钱江晚报得以超常规地运行和发展。

  今天,以岁月之名,向一位报人致敬。

  忆玉兔

  农历八月十六(9月20日),中秋假日,晚上9点接到陆熙同志来电:孟玉兔走了,奔向明月,到天上办报去了。消息十分突然,心里感到难过。回想与玉兔同事的岁月,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对新闻创新的韧劲,对广大读者的热爱,在我的记忆中十分清晰。

  玉兔是钱江晚报第二任总编辑。他秉承浙江日报编委会提出的“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办报宗旨,不断拓展办报新路,留下许多坚实的印迹。

  对于本职工作,玉兔充满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当年,我每晚在浙江日报编辑部看完主稿后,总要到晚报他的办公室去转一下,每每都看到他和部主任、记者在商讨报道,有时到凌晨一二点钟还要召集部主任开会。对此,有的同志虽然有点意见,但还是被他的那种拼劲所感动。

  1994年12月,晚报在组织“我国著名歌唱家名曲演唱会”和著名电影艺术家参加的“杭州百部爱国电影周”开幕式的活动中,玉兔和采编人员废寝忘食、多方联系,分别在短短一周和10天中,成功地举办了这两项很有影响的大活动,受到省委的表扬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对于群众难题,玉兔很有问题意识,善于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群众解难、分忧。比如,1994年夏季,连续40多天大旱,杭州市用水、用电一再告急,停水、停电屡屡发生。在这个群众危难时刻,晚报开辟了“94盛夏直通线”专栏,请来了电力局和水厂负责人到报社值班,同时倡议街道居委会成立近千支应急小分队,及时为群众解决高温季节的生活困难。这一条“直线”连接千家万户,既为广大群众解决了许多急事,又为政府有关部门解决了许多难题。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来报社感谢晚报做了一件“为人民分忧,为政府解难”的好事。

  对于新闻改革,玉兔勇于创新,创立了许多载体,诸如“夜间电话”、“挂牌值班”、“记者在您身边”、“今天我当记者”等,都是围绕密切联系群众这个主题展开的。以“挂牌值班”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市有一个装电话难的问题,许多读者给报社来信来电,投诉电信部门不守信或不良服务的情况,而电信部门也有难处,居民装电话需求增长很快,许多工作跟不上,希望报社能向读者作些解释。为解决这对矛盾,晚报就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请杭州市电信局局长来到报社门口“挂牌值班”,接待广大读者(用户),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就立即派小分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用户做出明确答复,这样就沟通了两者之间的隔阂。晚报先后邀请了11个职能部门领导同志在报社门口“挂牌值班”,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受到市民们的赞扬。

  钱江晚报创新的实践,引起了全国新闻同行的关注。1994年“钱江晚报现象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我认为,钱江晚报现象就是新闻创新现象,就是用心用情为读者、为群众服务现象,玉兔在其中尽到了一个总编辑的职责。

  如今,玉兔虽然离我们奔月而去,然而他为新闻事业献身的精神会在我们的记忆里,也会留在他所钟爱的事业中。

  ——浙江日报原总编辑、钱江晚报社原社长江坪

  那些年

  我们共同的孟伯伯

  孟玉兔先生创造的“钱江晚报现象”,曾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晚报界的一个典范;他自谓“报人”,一生热爱办报事业,耗尽全部心血;他爱才识人,表面严格,内心温厚,对大家亲。当年我父亲去世,他来我家慰问,让我老母感动得始终挂在嘴上。

  无以表万一,我用自己拍的“彼岸花”,献给孟先生,让这朵开在通往天堂路上的鲜花,永远陪伴您!

  ——浙报传媒监事会主席王慰平

  老孟来晚报的前一天找我“谈话”,只说了三个字:你,拼命!我回答了一个字:噢。

  就这样开始了整整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跟着老孟的拼命。

  1992年夏天,我生带状疱疹,碰到就钻心疼。那时上夜班也没女同事,我就“赤膊上阵”。当晚老孟看到了没说什么。第二天早上九点不到,小车班的驾驶员就跑到宿舍门口叫我,说是老孟让他带我去医院,已经联系好了医生。那时的我,脑子里想到的只有两个字:拼命。

  其实,真正拼命的,是老孟。1994年秋天,一个周末的晚上,凌晨两三点,处理完全部版面后,夜编室只剩下老孟、我和出版部的主任、编辑,在吃夜餐。吃了一半,老孟默默站起来,回了办公室。不一会,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大家不由自主地怔了怔,冲出去一看,老孟躺在办公室门口,面汤洒了一地。他晕倒了。大家赶紧叫来医务室的王鉴胜主任,一阵忙乱。清醒过来老孟却说没事。我们后来才知道,老孟的心脏有个很大的洞。他是以生命为代价,铸造着钱江晚报的辉煌。

  他的拼命,带动了钱江晚报当时同甘共苦的93位战友。

  老孟在《潮声》一书的扉页上,给我写了一段话,第一句就是:我真想再有这样多个1800个日日夜夜。

  言犹在耳,人却走了。

  ——浙江开放教育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钱渭南

  老孟是我生命中的严师,我当钱江晚报新闻部主任的时候没少被他骂,但我知道他骂的人,都是他爱的人。有一年钱报家属联谊会,我女儿向他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爸爸放一天假,让他陪陪我。”老孟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他走过来,从口袋里掏了三百块钱给我,说:“给你女儿买点礼物。”我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对老孟的感情,也无非是这样了。

  ——浙江传媒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实践》总编辑王郁

  孟总是报人,也是家长。

  “孟伯伯”这个称呼,不知道是谁先叫出来的。1995年5月,我准备结婚,孟伯伯知道了,大手一挥:员工的婚礼报社操办,他来当证婚人,就这么立下规矩。

  5月20日晚上,老印刷厂2楼会议室临时改成联欢厅,摆了六七张小圆桌,几碟瓜子花生水果,孟伯伯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印象最深的是各位部主任送贺礼,把我18平方米的婚房堆得满满的!王郁(时任新闻部主任)他们后来从市场上批发了一打煤气灶和童车,因为自那以后,钱报年轻人扎堆结婚!

  退休后,孟伯伯依旧在浙报大院里忙进忙出,我从来没想到他不会再回来。当我敲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我知道,他到另一个世界办报去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