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台风“菲特”带来的暴雨,让杭城不少地方成了重灾区,道路积水严重,交通瞬间崩溃。不少专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雨水管网收集、排泄能力不足。
排水管网就像人体的“血管”,要时刻保持通畅,更要保证管道内壁的清洁。那我们的地下排水管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承受多少雨量呢?
钱江新城“大血管”较多
这次暴雨基本无积水表现良好
作为新建城区,钱江新城核心区在这次暴雨中基本没有积水。
记者从钱江新城管委会规划设计处了解到,钱江新城采取雨污分流的形式,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结合基础的下穿隧道,同步建设了7座雨水泵站。
说起辖区内基本没有积水的原因,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总结说,主要是排水比较通畅,“每条路下面都铺着市政雨水管道”。
“这下面就是,这里的管道直径是1.5米。”该工作人员指着钱江路上的一个窨井盖,向记者介绍说,钱江新城的雨水管道直径最小0.3米、最大2米,不少是直径为1米至1.5米的管道。这个标准,已达到两年一遇以上。
“雨水收集和污水收集不同,并不成体系,遵循的是就近原则。”管委会规划设计处的蔡宏伟处长解释,道路集水系统收集雨水后直接排入就近的河道,最后通过运河排入钱塘江。钱江新城区域内的河道主要有新塘河、新开河和江干渠,都属于运河水系,目前没有通航功能。新塘河的平均宽度是25米,新开河是12米,江干渠是8.5米至12米。雨水由雨水管道收集后,按就近、分散排放的原则排入这三条河里面。
不过,因为局部河道未整治,钱江新城核心区外部分路段仍存在排水不畅的情况。“雨水管道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定要保持通畅,像之江东路二通道附近,因为横向的雨水管道还没来得及铺设,在这次暴雨中也有积水。”蔡宏伟说。
老城区的“血管”普遍狭窄:
当年设计标准难敌目前豪雨连连
这次暴雨中,像钱江新城这样的新建城区表现不错,不过有些老城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些地方积水甚至到胸部,部分路段一度造成交通瘫痪。专家认为,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就是排水管道标准偏低,降雨量超过排水能力。那么,我们的地下排水管网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降雨量?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杭州的地下排水管网最大能承受每小时35毫米的降雨量。
按照2011年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要达到1至3年一遇,重要地区3至5年。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标准小于1年一遇,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定下限更低。
而据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排水监管科透露,杭州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是0.5年至3年一遇。2008年以后铺设的雨水管道基本上是两年一遇的标准,能承受最大雨量为每小时46毫米;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左右铺设的雨水管道,基本上是一年一遇的标准,能承受最大雨量为每小时36毫米;而更早以前的雨水管道则是半年一遇的标准,每小时能承受的降雨量不超过26毫米。
说起排水系统,大家也许会想到法国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据说,在那里的排水管道里开卡车完全没问题。始建于十四世纪的巴黎地下排水管道,已成了巴黎的骄傲。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国外那样,对雨水管道进行扩容呢?相关部门表示,河网和雨水管网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而且前期的规划很重要。“国外很多城市,都是在很多年前就进行了规划,提早埋好了相关管线。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改造的话,需要大动干戈,而且成本也很高。”相关专家说。
换一种思路对付积水:
“下沉式绿地”可试试、“深隧系统”正在研究
虽然我们的管道标准偏低,不过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城市内涝,涉及到降雨、管道排水、河道泄洪等,不能简单归结为排水管道标准不足。“城市排水是个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改善调节。”
杭州市林水局专家建议,推进城市下沉式绿地建设。在道路建设确保绿地面积的同时,绿化原则上应采取下沉式,一方面可增加绿地的蓄水能力,另一方面可缓解路网下排水管的排水压力。“确实没有条件实施下沉式绿地的,建议结合地块开发,建设‘地下雨洪调节池’。”该专家说。
而据杭州市规划局的相关专家透露,杭州正研究建设“深隧系统”——暴雨时,若地表雨水径流量超过排水管道标准,多余的水可以流进“深隧”暂时储存;暴雨过后,开启地下水泵站,将“深隧”里的水排走。
其实,为了城市排水顺畅,杭州一直在努力。
从2008年开始,对一些老城区因排水系统标准较低、又无法用工程措施改善的,杭州城管采用“一点一方案”应急处置,即通过人员及机械的强排,尽可能缓解积水。同一年,杭州建成城区防汛指挥系统,在各条河道闸站以及市区易涝点,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实时远程视频监控。
今年,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已对市区内主、次干道雨水井、雨水管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清理,共疏浚管道3000余公里、疏挖窨井24.27万座、清除积泥12800余方。“我们对雨水管道,每天都有例行检查,看是否有淤积或者破损;每年有2次养护,主要是管道清淤。”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