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 2012年,微博最红。2013,如果你不玩微信,那就out了。每天入睡前,看看微信的朋友圈,点点“赞”,发一发自己的最新状态;去过哪里,吃了什么,买了什么新东东,都免不了拍个照,到朋友圈晒一晒……微信替代了微博功能,成了小伙伴们最宠爱的沟通工具之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朋友圈仿佛成了生意圈。圈里朋友一个个都做起了副业,有“代购”的,有卖自家特产的,有时打开手机一看,朋友圈已经被无数的“商品”信息刷屏了。一些淘宝卖家也加入了微信营销的行业,想购物,只要微信上交流一番,东西就会寄到买家手里。
这样的购物体验自然是方便快捷,也不乏淘到便宜又好的东西。可是,在微信上买的东西如果出现了商品质量问题,则是维权困难,想退货也没那么容易。
不堪广告骚扰,无奈屏蔽消息
“每天上班前打开微信朋友圈,扑面而来的各种商品销售信息让我怀疑是在看商场广告,现在玩微信朋友圈都没什么劲了。”网友“木鱼的眼泪”是个手机控,她觉得如今的微信似乎已沦为营销工具,失去了原本的私密性。
笔者调查一圈发现,现在的微信圈里,真正属于朋友分享的消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商品“广告”:
韩国代购Face Shop等护肤品、2013新版香奈儿菱格包、新款Tiffany首饰、香港代购UGG……
刚开始,许多朋友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就加了一堆的营销专用微信号。可久而久之,烦恼也随之而来。
“本来玩微信是想看看朋友们都在干什么,现在刷了半天屏幕,看到的都是商品图片,费流量不说,一不小心,还费钱。我就通过微信买过几次东西,虽然质量是不错,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开销。”
网友“勤劳的小蜜蜂”说:“朋友原来做淘宝的,现在转战微信,让我帮忙在朋友圈做一下推广,我也不好意思拒绝。现在点开朋友圈,看到的全是广告,我只能把她的消息屏蔽了。”
“宰熟生财”,友情下暗藏危机
网友“木糖醇”是一位时尚白领达人,喜欢奢侈品,但工资有限,购买“高仿”A货,便成了她的首选。
今年的“双十一”,她在朋友圈看中一款超高仿雷达手表,这款表的正品在专柜要卖到1万多元,而高仿货只要3800元,再加上优惠,到手价格只要2600元,着实让她心动不已,当即就下单了。
光看外观,这款手表的质感和正品可谓相差无几。可是没新鲜几天,她就发现不对了。这表总是走不准,校准后走了一两天,又慢了,再过了段时间,表直接不走了。
“木糖醇”联系出售这款表的朋友说明情况,朋友答应给予维修。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个礼拜表又不走了。当“木糖醇”提出要换货时,朋友也很无奈,说供货方一再强调是不予以退货的。无奈之下,“木糖醇”只能算了,毕竟都是朋友熟人,为了一只表伤了和气不值得,朋友还是要做下去的。不过“木糖醇”说,以后再也不会轻信微信上的商品了,微信只能是“微信”。以后,再也不装“土豪”了。
据了解,目前“朋友圈”的生意主要以化妆品、奢侈品代购以及服饰鞋包的销售等为主,有全职卖家,也有兼职玩票性质的卖家,还有很多则是从“帮忙代购”发展成了“全职代购”的。
工商:微信交易维权难
随着微信软件功能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垂青于用微信交流,不少商家也因此盯上了“微营销”的平台。
起初,微营销主要以朋友圈中的熟人为主,但现在不少商家在公共场合利用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加微信用户为好友,通过聊天建立起信任机制,最终实现网络商品交易。
工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微信是基于朋友社交的网络工具,如果仅仅是在微信上转发照片,很难界定这是一种涉嫌侵犯名品的知识产权的非法经营行为,因此在权益受损时也很难通过正当渠道维护,在购买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时,要警惕微信商品交易,切莫被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