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们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除了性格、爱好等原因,基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尽管没有亲缘关系,但你和你的小伙伴们的确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学相似性,朋友之间基因相似度为1%。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作者是詹姆斯·富勒教授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克斯教授。“平均来看,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在遗传学上很相似。与陌生人相比,朋友之间的共同DNA更多。”富勒教授说。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我们是朋友”?对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系主任陈军教授解释,1%的相似度,应该说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比较高。
拥有相似基因更易成为朋友
弗雷明心脏研究的科学家们抽取了1932个人的基因,将其分别与他们朋友的基因和陌生人的基因做匹配。结果发现,朋友之间基因相似度为1%,远远高于陌生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以该研究为基础,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了一百五十万基因变异指标,揭示朋友之间确实存在遗传学上的相似性。
其实,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鼻子长在鼻子的地方,眼睛长在眼睛的地方。“这项研究的结果,意思是指朋友间倾向拥有更多的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NP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人类有几百万个SNP。”陈军教授解释道。
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其分子结构,由两条很长的糖链结构构成骨架,通过碱基对结合在一起,就像梯子一样。
在一组“梯子”中,碱基就是其中的横杆。脱氧核苷酸中的四种碱基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SNP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指的就是单个碱基的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000个碱基就有一个SNP。这也就是说,同样都是梯子,但每个梯子上的横杆可能会有所不同。陌生人之间的DNA“梯子横杆”更具有多样性,而朋友间的DNA“梯子横杆”具备更多相似性。
“拥有相似SNP的人们也许更可能成为朋友,但是,成为朋友的事实,是不能反过来改变SNP的。”陈军教授指出。
朋友如手足,朋友也许还是我们选择的“家人”。因为,1%的相似率,已经相当于第四代表亲。该研究文章作者之一克里斯塔克斯说,这个数字非常显著,况且绝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第四代表亲是谁。
“1%非常高了。举个例子,第一代到第二代,儿子与父亲的SNP相似度,最多是50%;到了第三代,与第一代相似最多25%;到了第四代,经过重重交换、重组,就剩下1%了。而陌生人之间是远远低于这个概率的。”陈军教授说。
不过,并不是说有这1%的相似度,就一定会成为朋友,“这里的1%,应该说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比较高。我们也知道,即使兄弟间,都不一定成为朋友。”陈军教授笑言。
朋友间最相似的是嗅觉基因
有意思的是,研究也发现,朋友间最近似的是嗅觉基因,相似度最低的是免疫系统基因。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遗传学与政治科学教授富勒说,嗅觉基因近似的最直接解释是:喜欢相同气味的人容易被类似环境吸引,并结识有相同倾向的朋友。
朋友间的共同属性或“功能性亲属关系”,能带来多种进化优势。比如,你感到冷的时候,你朋友也觉得冷并且生了火,那么你就能够从中获益。又或者说,喜欢咖啡香味的人会经常去咖啡馆,并在那里交朋友。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还有更深入的原因,可能存在几种机制共同或平行起作用,让我们选择遗传学相似的朋友。
简而言之,这与“爱好相同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的说法不谋而合。也许,这支持了“朋友还是选择相似的人更好”这一观点——毕竟,一个喜欢吃青菜之类素食的人和一个喜欢吃猪肉等荤菜的人,还是很难吃得到一块去。
虽然朋友间的爱好、口味等相似度会比较高,但为何控制免疫力的基因相似度却又是最低的呢?富勒说,在朋友圈里,大家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这会带来直接的进化优势,抗病能力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减少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概率。
对于这个问题,陈军教授也有他自己的解读,他认为这可能支持了进化:“差别大,意味着获得更高免疫力的可能,在遗传上有意义。比如,一位男性拥有对艾滋的免疫力,一位女性拥有对结核病的免疫力,两人成为朋友并结合,效应可能会在后代叠加。就是说,小孩可能拥有对艾滋和结核病的免疫力。”
朋友间相似基因演化得更快
而这项研究最吸引眼球的结果是,朋友之间的相似基因比其他基因演化得更快。
比如,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有些能力的建立需要小伙伴的支持。当第一个人开口说话时,需要周围的人也能说话,否则这个技能就是无用的,不能继续发展下去,这就属于一种社交网效应。因为这更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那么经过优胜劣汰,基因往往会偏向这方面去演化。
“应注意,进化是指更适应生存环境的演变,并不是只有从低等演化到高等才属于进化。所以说,这项研究想说明社交是一种进化动力,是说,社交有可能让人类会变得更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陈军教授提醒道,将“进化”片面地理解为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演化是一种误区,“因为低等蕨类进化到现代蕨类,它还是一种蕨类,还是低等植物,可是它更适合现代环境。”
从生命的起源来看,原核生物的出现及演化,耗去了13亿年的时间;从原核生物到多核生物,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耗去19亿年;而人类从猿类进化到今天,只有14万年,其中,人类社会形成后,产生语言、文字,社会演进速度开始加快。富勒和克里斯塔克斯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何人类进化在近三万年以来加快了速度,社交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进化动力。
“友谊评分”:
预测你们能成朋友
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友谊评分”系统,可以用来预测谁能成为朋友。其可靠度相当于在基因基础上预测肥胖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几率。
BBC曾经出过一部纪录片《两性奥秘》,里面就有一种类似的系统:将婚介所里收集到人们的信息纳入到一个系统里,然后进行配对。这个系统甚至会根据每个人的长相,结合大众对异性普遍的审美,推测出在这个总体里,哪两个人最适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相亲约会的成功率。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基于“友谊评分”系统,该项研究会被应用到婚介所的婚恋相亲行为中,采集并分析人们的DNA,来进行配对,预测、提高人们的合适的对象?
听到记者天马行空般的发散思维,陈军教授笑了起来,说道:“也许有可能。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必须是以该项研究被研究得非常彻底,才有可能通过基因告诉人们,另一半是谁。但要注意即使有这样一天,也很有可能会和人类道德起冲突。因为这样一个系统会告诉人们,这两个人没有相似的SNP,不可能成为夫妻,那就干涉了人们行为,要知道真实结果是很难预测的。”
就拿罗密欧与茱丽叶为例,因为他们是仇家的后代,所以人们都觉得他们不可能在一起,最终酿成悲剧,而这个系统也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从而棒打鸳鸯。
除此之外,文章作者克里斯塔克斯认为,研究结果还支持了人类“宏基因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应当包括人体内的微生物,也应当包括我们的朋友圈。”
“我认为,这个研究结果,在学术意义上,表明人的行为和遗传物质密切相关。”陈军教授说,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地方也都有基因资料库,里面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只不过大量的研究都关于遗传与疾病,很少会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关于遗传与人群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