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社会

贵阳潘老伯找了30年的那个杭州好人找到了

  70岁的贵州贵阳人潘强,生活过得不错,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子工作不用操心,孙子也十分可爱。但他有一桩心事:找到1962年帮过他的杭州恩人。

  “人生七十古来稀,时日无多,誓愿未了,死不瞑目。”潘强说,近年身体不大好,有心脏病、冠心病,他想在有生之年找到恩人,来一趟杭州,见面聊聊,再说声谢谢,让自己心里过意得去。

  11月3日,潘老先生写了一封挂号信,寄到都市快报,希望登一则寻人启事,找一位叫杨海根的杭州老人。为了不错过消息,潘老留了三个电话号码,一个座机和两个随身携带的手机,临睡前还要检查来电和短信。

  潘老要找的到底是什么人?1962年,他在杭州遭遇了什么?是怎样的恩情让他感念了半个多世纪?随后,【快公益】记者四处打探,历时13天寻找。前天,好消息传来:杨老的亲人找到了。记者 黄安琪

  异乡突发急病

  陌生人领他回家救治

  1962年,潘强还是个18岁的学生,独自一人来杭州游历。人生地不熟的,他偏偏生病了,“眼睛看东西黄一圈红一圈,当时不知道什么病,后来才知道是角膜炎”。举目无亲时,他在西湖边碰上了好心人。

  好心人名叫杨海根,与他素不相识,说一口杭州话,连说带比划,把潘强领回了家。“给我买药、上药,让我在家住了几天,走的时候还把我送到城站火车站。对我很好。”至今说起,潘老情绪还有些激动。

  由于年代久远,潘老现在只记得恩人年龄比自己大,当时二十多岁,和他母亲住在杭州大王庙巷3号。记忆中,杨海根身高有1米7多,左脸颊上有颗蚕豆大小的黑痣,在萧山棉纺织厂当维修工人。

  为说声谢谢 他数次来杭寻人

  当年,结束杭州的游历回到贵州,学土木工程的潘强立刻开始了忙碌的实习、工作,再后来结婚生子,一直没来得及写信感谢恩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强有机会去上海出差,特地提前几天来杭州,找到了大王庙巷3号。没想到,恩人已经搬家,邻居也不知道他们搬去哪儿了。此后,潘强再次来杭寻找,仍无功而返。再后来,他委托定居在杭州的朋友帮忙,可惜也杳无音信。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句老话。我们这辈人,从小都认这个道理。”潘老先生说,以前那个年代,看见别人有难帮一把很常见,“不像现在,老人摔了都没人敢扶。”

  记者多方打探帮他找杭州恩人

  根据潘老提供的信息,【快公益】记者开始寻人。

  考虑到杨海根上世纪80年代已搬离大王庙巷3号,但工作过的单位可能留有档案,于是记者先联系萧山棉纺织厂。

  萧山棉纺织厂成立于1958年,其间经过数

  次重组变更,现为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由于企业重组,早先的员工档案全部发回社区,现在公司能找到的,都是相对年轻的员工材料。

  随后,记者咨询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寻找早年萧山棉纺织厂的负责人。但工作人员查询相关信息后,也表示爱莫能助。

  老邻居记得杨家条件蛮艰苦

  记者只好再寻访大王庙巷3号。大王庙巷属于杭州马市街社区,毗邻浙一医院。社区主任明婧芝一听,马上说:“现在(大王庙巷)3号就是我们社区办公室的地址,社区是2000年成立的。”

  了解潘老寻人的来龙去脉后,明婧芝和同事四处打听,带记者找到了丁阿姨。

  丁阿姨80多岁,几乎一辈子住在大王庙巷。一听杨海根的名字,她的确有印象:中等身材,脸上有颗痣,身体一直不大好。丁阿姨说,以前一条巷子里住好几户人家,杨海根家住在巷口,她家在另一头,要出门必须经过杨家。

  在丁阿姨的印象中,杨海根家条件蛮艰苦,有个姐姐和弟弟,都由母亲一个人带,“没听说他们家住过陌生人”。马市街上世纪80年代拆迁,杨海根一家搬走了,丁阿姨也没他们消息,只在前两年在景芳一带见过杨海根的姐姐。丁阿姨说,小区里的邵大伯或许知道更多情况,他和很多老邻居还有联系。

  听说杨海根已过世

  邵大伯60多岁,从小生活在马市街,“杨海根,这里有颗痣的。”邵大伯比划着,大王庙巷2号、3号、4号的住户,他都说得上。

  邵大伯年纪比杨海根小一茬,跟杨海根弟弟差不多。他回忆,杨海根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姐姐早就嫁出去了,其中一个好像住在宝善桥一带。杨海根在杭钢烧锅炉,他的弟弟在内河航运公司工作。1985年马市街拆迁重建,大部分街坊都搬回来了,但杨海根一家都搬出去了。

  失联将近20年,老邻居们断断续续从别处听说过杨海根的消息:离开马市街后,杨海根住在荷花池头附近,五六十岁才讨老婆,女方带了孩子,听说老杨现在已经去世了。有老邻居说,前些年见过杨海根卖葱、姜、菜,在菜市桥一带,估摸着是退休后补贴家用。

  邵大伯很热心,翻开自己的通讯本,拨了一圈电话帮忙打听。最后在大家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杨海根的弟弟。

  记者牵线 两家人取得联系

  杨海根的弟弟杨树根,今年63岁。他说,哥哥三年前去世,倒不是因为生病,只是年纪大了。哥哥属狗,如果健在的话今年应该81岁。

  杨树根说,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杨海根排行老二。哥哥和姐姐最早都在萧山棉纺织厂工作,哥哥后来去了杭钢,但杨树根否认哥哥退休后卖菜的说法。

  杨树根说,哥哥搬出大王庙巷前,两兄弟没分开过,“除了1968年下乡几年,其他的情况基本都知道的”,可1962年发生的这件小事,杨树根没有丝毫印象,也从没听哥哥说过。“哥哥平时回家就不大讲自己做了什么,而且,哥哥和我们小时候帮助人根本不算什么事,本来就不求回报,更不会讲了。”

  得知恩人已过世,潘强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还是要找机会,来一趟杭州,去见见他的弟弟也好。”

  11月20日,在记者的牵线下,杨树根和潘老取得联系。两人相约,明年开春,潘强来杭州,杨树根带他去看看杨海根的魂归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