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一壶龙井,赶走早起的困倦,杨志敏起身走进8平方米不到的操作间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制作烟斗。他是一位职业制斗师,江湖人称老杨,号质朴堂。
老杨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说起他的求学经历,还有些波折。2000年,他从师范中专毕业,先在市场里做了布匹生意。“就是四季青那样的商铺,每天和一群姐姐一起。”
这样的日子,老杨过了三年,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看得到老的日子太可怕”。于是,他开始捡起美术专长,立志报考中国美院,2006年如愿考入,就读新媒体艺术专业。美院老师们不少都爱烟斗,他也受到影响,爱上了这样把玩。
关于成为制斗师的原因,老杨说这完全是个“误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收藏,但是好的烟斗实在太贵,买不起,于是就有了自己做的想法。
烟斗源自欧洲,是舶来品,国内玩烟斗的尚属小众,制作烟斗的更是凤毛麟角。老杨最初就得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原料来源难,二是制作工艺无处可学。
几乎从人类发现烟叶开始,烟斗就出现了,开始的时候是石质的,后来演化为陶的,从1850年开始,石楠木成为了所有制作烟斗中最受欢迎的材料。因为它美观耐用、木纹漂亮,耐热吸水,分量也轻,满足一切优质烟斗的条件。
石楠木像海南黄花梨一样,生长极为缓慢,而且产地也只在欧洲的一些地区。100多年开发下来,资源日渐枯竭,好的原材变得少而昂贵。老杨的工作室书架上摆放着一排石楠木块,都是朋友从欧洲淘换回来的。每次下料之前,老杨都要用水将木料打湿,仔细观察木质的纹路,考虑良久,以免糟蹋了大自然的馈赠。
相对于材料的获得,制斗工艺的学习就更难了。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刀一张砂纸,对照着网络上能找到的视频和图片材料,一路摸索着学。别人看国外制斗师的资料,都是盯着他手中的烟斗,而我的注意点是人背后的画面。”老杨说,他要看看别人用什么工具,比着样子在国内寻找类似的。
别看烟斗貌似简单,一块木头上挖两个洞,能通气就成。但是它就像紫砂壶一样,给块泥巴谁都能捏个壶出来,但是漏不漏水,好不好看,就不是人人能保证的了。
老杨说,100多年制斗经验证明直径3毫米烟道,并且烟道和烟钵的圆心对在一起,使用起来效果最好。“光是这个技术,我练了一年,才做到圆心对准。至于烟气中水汽的处理,那就是更上一层的技术了。”
老杨平时在用的烟斗有十几个,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第一个作品,造型简约,烟道很短。“那个时候不敢做长,打不直呀。不过也因为这点,水汽问题也就不存在,用起来很是顺手。”
老杨的父亲是一位裁缝,从小他就是在案板上长大的,正是受此影响,老杨美院毕业以后,没有选择搞纯艺术,而是做了一位职业制斗师。“相对于做艺术家,我还是愿意做个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