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为了实现梦想,可以准备50年。
昨天,读者杜先生打进钱报热线96068,告诉我们今年93岁的抗战老兵杨光,出了一本故事集《烈血红缨》。在杭州金沙港社区,给社区里的小朋友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基层前线民兵们的故事。“其实30多年前就有出版一个故事集的打算了。”
杨老爷子是宁波人,93岁了,军人的精气神依旧硬朗,思维也很清晰。对他来说,写这些故事并不容易。
杨光的父母都是地主家的帮工,作为家中三个弟弟妹妹的哥哥,读到小学三年级,杨光便辍学务农。论起文化程度,老爷子笑说,当时也就能帮同志们写封几十个字的家书。
杨光的文化知识,多是后来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出来的。1939年秋,17岁的杨光参加了地下党的抗日活动,后隶属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解放后,杨光留在了杭州,在工业战线工作,历任局科长、厂长、书记等职。
“许多老民兵文化底子不厚,虽然能讲,要写下来就难了。”杨光一直没放弃过自学。上世纪50年代初,几次老战友会面,谈起一些抗战时经历的革命故事,杨光深受触动,就有了执笔将这些老民兵们的亲身经历写下来的想法。
“有些故事内容非常珍贵,又在战争年代,保密工作做得好,还要应对种种敌人的威胁,多数难以有存留的资料。”有了这个想法,杨光在工作之余便开始收集这些来之不易的故事,零零散散地或记录下来,或发表在报纸上。
老爷子时常感到惋惜,抗日战争的基层一线中,许多精彩故事,因为参与者的逝去,本身又没有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再也没有流传下来。老爷子一直生怕写不好。即便是在离休后,已在老年大学学习了20年,出版了多部诗集,并多年参与党史研究。
书里记录的50余篇故事,老爷子称为故事,而不是历史。在他看来,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许多经历过的细节,都已然淡忘。只希望通过记录,“能将故事中的精神财富为后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