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历史情况来进行碳排放量的配额分配,如果企业排放低于配额指标,就可以将富余部分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出售,而企业排放量超标,则必须花钱在交易市场中购买配额。”
通过这样的“碳排放交易”,碳减排可以量化,实打实折现“卖钱”。
但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事,却因为缺少量化标准、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因素,而举步维艰。
昨天,记者从市发改委相关人员处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和筹备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法规政策,预计在2017年下半年,将建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届时碳交易“无价无市”的现状或将被破解。
615.5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卖出2.1万
杭州2012年就尝到了“甜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一些城市已经先一步,进行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而杭州,虽然没有成为试点城市,但是早在2012年下半年,就已经尝到了“甜头”。
2012年10月19日,经过权威机构的测算,杭州9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2010年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15.55吨,并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功,卖出了2.1万元。
这是杭州第一次在国家碳交易平台上完成的自愿减排交易,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成了杭州乃至全球公共自行车企业“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而购得碳排放量的这家杭州某保健食品公司,则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贴上“减排”的能耗标签,成为进军国外市场的“通行证”。
本是“双赢”,但如今三年多过去了,碳交易这样的“美事”却不再重现。
2012年杭州公共自行车的碳排放交易项目,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主要参与者。该公司总经理李武强说,虽然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本想可以直接“复制”,但是实际操作却是困难重重。